首页 -> 2006年第4期

作文材料的积累与整合

作者:刘鹏程




  中国蒙学教材《幼学琼林·文事》篇有这么一句话“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儒,学富五车”。后人常以“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盛赞那些才华超群之士。
  仰慕之余,深入思索,这两句话其实也道出了“才学”的源头活水,那就是积累。作文考查的是一种基本能力,概括地说,包括才、学、识三个方面。才,指语言的运用表达能力;学,指积累,包括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识,指对问题现象的见识和见解。三者互相联系、互为依托,而积累是根基。不断增加知识积累,拓宽延展知识结构,具备深厚的文化积淀,材料丰富了,形象丰满了,认识见解才能深广精邃、新颖独到,语言才能生动灵活、丰富多彩。写作是一种创新。创新实质是积淀在较深层次上的重新整合,没有积累,就无所谓创造。
  因此,我们平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搜集、知识的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明确类型,广泛搜集
  
  积累材料,可以说就是文学创作的素材搜集。
  积累的方式不一而足。根据作文常用素材,可将积累类型划为:人类社会类、自然科学类、人文科学类等。
  社会类涉及人类社会的起源历史、伦常道德、人际关系、衣食住行等等,关注社会,即关注时代的发展,留意社会的走向,尝试思考解决问题的方略。主动地去阅读书刊、注意时局,议论时政,抨击时弊,关注自然、社会和人生,有力地促进自身视野的开阔,磨砺自已思维的深邃,陶冶自己康健的人格,成为有社会责任心,有时代责任感的成熟青年。
  如自然类关注自然万物。如:花鸟虫鱼的启示,物竞天择、万物相生相克的哲理,天人合一的和谐,以及自然科学领域的探索发现、发明创造等,尤其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学类关注人文素养的积淀,注重文学与人学融为一体的人文精神。如同类题材的不同因素的比较,纵横串联,这是搜集材料的重点(如诗词文赋中的共同意象的不同内涵),还有文坛趣闻逸事,名句名篇名著的生发引申、反弹琵琶、移花接木,人物形象的时代内涵。老师要特别注意激励学生跳出课本,扩大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引导他们不仅要多读博大精深的名著,而且要多读新鲜活泼的时文。有意识地汲取与消化传统文化营养的精粹,有意识地接受与融解多元文化,有意识地去研读品味精悍作品,感悟体味其中伟大的襟怀和纯真的情感,领悟体会深刻的思索与璀璨的智慧,这样就能提升自己的思想修练及文化底蕴,培养高洁的情趣,使美好的情怀、深厚的修养发自内心,作文时,就能率真地有品味地自然流淌。
  
  二、抽取归类、交流共享
  
  第一,从平时习作入手,批改后,对学生作文中的材料分门别类处理,讲评时拿出交流。如一篇以“合作共享”为话题的作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归纳,(1)熟语(格言)类:单者易折,众则难摧;二人同心,其力断金等;(2)歌曲类:《团结就是力量》等;(3)寓言故事类:三个和尚没水喝等;(4)科学类:海洋中最弱小的鱼类的生存等;(5)社会类: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等;(6)文艺类:《三国演义》的开头及赤壁之战等,可见学生的知识面很广。在其它作文中,我同样效仿,效果很好。这种做法也易为学生接受,能激其兴趣,明白为文之道。
  第二,以高考优秀作文为范例,供大家参悟。如江西考生《桃花源——不听智者言的悲剧》,江苏考生的《孔雀东南飞新传》,巧妙地借用传统篇目的素材,联系现实生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福建考生《薛宝钗魂断大观园》是从名著中汲取营养,触发灵感;重庆考生《菊花飘香的时节》以嵇康、庄子、项羽三个代表性历史人物为例,以高洁的菊花的象征义为纽带,想象旷达,文情并茂。
  这一环节中,把佳作当范文,视全体学生为读者,从全文到段落、到材料、到佳句,采取范读、传阅、张贴、发表等方式,激发学生创作兴趣。长期坚持,就会克服生活感受苍白无力,精神资源空泛,格调情感低沉的无病呻吟的文风,学生在仰慕之余去模仿,“人为我用”,由仿写到放写,收放自如。
  
  三、疏理整合,灵活运用
  
  积累的目的在运用,这是其终极目标,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学生自己对材料的疏理整合。要能为我所用,就首先要经过整合、加工,这个加工需要在他人与自己中间架一个桥梁,这就是“思”,“积”而不思则惘。
  思的要着是悟,明白材料的主旨所在,不能只知其大略,而要高屋建瓴,从整体到局部细节都要弄通,这样在运用时才不致于模棱两可、罗列材料而没有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平时整合时,关键语句要牢记,主要意思要参悟。
  用的关键是辨,话题作文为文的重要环节之一是选材、组材,而同一则材料的角度往往具有多样性,要注意选取与自己文章主旨相关的内容(当然还是先要从整体着眼,不能背道而驰),不必面面俱到,否则文章材料就成了转述,颠倒了客体与主体,材料与立意,叙述与思维的关系,是别人的材料而不是作者的思索。
  要想作文洋洋洒洒,下笔千言而汩汩滔滔,就得从材料这一个“活水源头”去动脑筋。从积累到整合到运用,教师和学生围绕材料做文章,周而往复,融为一体。古语云:“要通古今事,须读五车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而薄发”,无不启示我们思索为文之道:读要通,读须思,积为发。
  
  单位:湖北黄石市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