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打开作文思路的尝试

作者:刘福荣




  近几年高考作文都是给材料作文,教学中的课堂作文练习自然侧重于此,但面对材料,学生往往没有兴趣,打不开思路。苦思冥想,最后只能敷衍了事。鉴于这种情况,在作文课上,我试着作另一种尝试,给同学们一篇短文,比如小小说,让同学们当堂续写,并让其他同学当堂评价之优劣。这样一来,打开了同学们的思路,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材料是一篇小小说:
  每逢山溪水涨,他就守候在溪边,把他的学生一个一个背过山溪。惊悸的浊浪,滑溜溜的卵石,使他的名声远扬,某报撰文颂曰:“人桥!”
  不久,他被提升为文教办主任。
  接替他的是一个娇小的姑娘。
  姑娘没有勇气过小溪,更谈不上背孩子们渡水,于是一到雨天黄昏,对岸就摊着一支家长的队伍,一律裤腿高挽。
  姑娘开始了奔波。她向文教局长打报告,给区公所写信,跟乡长争吵,还掏出了自己的工资,把一位关键人物屡屡灌得大醉如泥。
  ……
  这是一个主题思想比较隐蔽的材料,要去续写,一定要弄明白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精微寓意。续写的优劣,最能考察一个人对某些社会问题的认识、见地,认识是肤浅还是深刻,主题思想应如何把握,对人物褒贬程度怎样,这些都能反映一个人的知识阅历。当我把这则小小说打在投影仪上,要同学们续写一个结尾时,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紧张地思考、讨论、争议,没过五分钟,一位女生率先发言,谈自己的续写思路。她说:“从原文中看,这位姑娘‘开始了奔波’、‘打报告’、‘写信’、‘争吵’、‘掏工资’、灌醉一位‘关键人物’的行为,说明她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你们想,谁愿在山区教学,谁不向往城市。这位姑娘的行为符合社会真实。情有可原。我的续写是让姑娘调离山村,走向域市。”没等我做评点,有一位男生站起来说:“我的续写是让姑娘通过活动各方关系,当上大的官,然后再来关心这些孩子们的实际问题。”他的话刚一说完,课堂内爆发出一阵大笑。我说:“如果按照这两位同学的思路去续写这篇小小说,那么,小说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没有一点生活的亮色和人物高尚的情操,只有蝇营狗苟,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深度会太肤浅,缺乏审美价值。续写这篇微型小说,我们要把握人物,一切背景、情节、场面、细节都不能游离人物而存在,且小小说的结尾常常是既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我们要透过现象,作进一步深入思考,看清本质,然后确定思路。”说了这些,同学们又进入沉思之中,过了十几分钟,又有一位男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小小说对姑娘是明‘贬’实褒,欲扬先抑,她的一些行为绝不是为自己,而是想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上学过河问题。”还没等他说完,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对,小说中的‘他’动机不良,完全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不然的话,他升了文教办主任后为什么就把孩子们忘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后肯定了这样的思路,然后大家去续写这篇小说的结尾。下课时都交上了自己的续作。这时,我才把原小说的结尾打上投影仪:
  ……不久,小溪上架起了一座桥,钢筋水泥桥。孩子们可以顺顺畅畅地上学了。姑娘现在还在山村,教着四个年级五十名学生。
  同学们一看,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显然是“英雄所见略同”。最后,我说请同学们给这篇微型小说拟个题目吧。没想到大家竟异口同声地说“桥”。我说“对,对,对,可为什么以‘桥’命名呢?”一位同学随即站起来说:“小说情节围绕‘桥’展开”。另一位同学补充说:“‘他’的行为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人桥’实际上是通向仕途之桥,姑娘奔波的结果是给学生们建造了一个长治久安之桥!”“对”我说“一桥定人物之褒贬,一桥定情节之落差!”
  “那小说结尾为什么还让姑娘在山村教着四个年级五十名学生呢?”
  “这正反映了姑娘扎根山村教育,思想境界崇高,这和‘他’心在仕途,只想升官不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吗?”一位同学紧接着说。
  “好,这样续写,这样考虑人物结局,才真正地升华了人物主题。爱心,不在一时一刻付出,而在一生一世地拥有。”
  下课铃响了,师生还沉浸在课堂的氛围中。
  
  单位:河北南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