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作者:张国良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维品质的教育,训练思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要使写出来的文章有条理,一个根本的条件是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关系到作文的整体性、层次性、连贯性。同时,形象思维能力,关系到作文的创造性、具体性、生动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训练的过程,又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要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就必须抓住思维这一关键因素:
  
  一、观察生活开拓思维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文章,首先要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而发。学生写作时,最头痛的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一旦作文,头皮搔搔,钢笔咬咬,拿来抄抄,敷衍潦草,急于上交。有人认为这是学生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接触的人和事有限之故。其实不然,其根本原因是不善于观察,对身边的事往往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或者如隙中望月,见之茫然。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有如埋藏在地下的金子,不留心观察、不及时发现挖掘,是不可能采掘到的。所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用心去感知生活,拓展他们的思维,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第一步。其做法为:
  (1)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人、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每天坚持写日记,眼看、耳闻、脑思,去粗取精,然后把有意义的内容记下来。日积月累,素材多了,思维空间也就开阔起来了。
  (2)鼓励多实践、多体察世态人情和领略大自然风光。如假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社区服务活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及文娱体育活动。活动过后,及时地把体验较深的过程或感受写下来。
  (3)创设体验生活的真情实景,激发情趣,引发联想。如课前演讲、评讲,新闻采访,趣事漫谈等,让学生在讲、评、叙、抒的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随时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发现生活的丰富内涵,感受平凡生命的价值。随着内蕴素材日益丰厚,交流愿望日益强烈,表达就会越来越畅快淋漓,写作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
  
  二、广泛阅读拓展思维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语言并不是什么脱离思想的东西,相反的,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的构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地发展起来。”郭沫若先生有句诗:“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作文素质的提高,还应提倡多读。广采博收,集思广益。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和一般的政治、经济、科普论著不少于300万字,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保证,必须纳入教学计划。教师应有计划地推荐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每周安排一课时到阅览室看报刊杂志,做读书笔记,从中吸取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应用语言的技巧以及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课外阅读既拓宽了视野,又充实了积累,长此“厚积”就必能促进“薄发”。
  
  三、熟读精读深化思维
  
  泛读之外,还得精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创造背诵氛围,多背名言警句,反复吟诵琢磨,体会其中运用语言的奥妙。阅读中遇有好文章好段落,则须熟读背诵,以培养良好的语感,同时领悟文章的内在结构的魅力。复述也是精读的方法之一。复述故事情节,能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复述论据论证,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如果说广泛阅读主要是从“人家写什么”中受到启发,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那么,熟读精读则主要是感悟“人家怎么写”,解决怎样说得好的问题。推动熟读精读应该有具体的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定期举行读书心得交流活动。
  
  四、构思推敲精化思维
  
  吕叔湘先生说:“写文章不仅仅是一个写的问题,这里边还有一个追求真理、服从真理的问题。认识不清,是不会写出好文章来的。”写作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感于物——应于心——发于口——写于手”的过程。感于物——应于心是客观事物与主观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融洽的动态过程,其间有着看不清、摸不着、充满矛盾的错综复杂的心理活动。观察、想象、构思、表达无不是思维沿着一定的轨迹运行。学生写作时常常会有“写不出”的情况,这说明思维还处于一种“模糊”境界,离清晰有条理的表达还有一段距离,构思和推敲训练就是促进思维趋向清晰而有条理发展的好方法。所谓“构思”,指的是在确定了“写什么”的问题之后,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这是作文中的宏观思维。构思训练的过程主要是拟提纲和修改提纲。草稿落成,还得细细修改,力争语言表达尽可能地“到位”,这是微观方面的问题,其训练方法不外乎自改和他改,或者个人改和集体改等等。这两个方面有先有后,都得有耐力下功夫才行。这是写作教学的“重头戏”,因为前面几项工作都只是为写作奠基的工程,真正检验衡量一个人写作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则只能看他的作文。
  
  单位:浙江东阳市六石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