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羚羊木雕》的教学方式
作者:彭金燕 方 成
首先让学生默读,完成知识目标①的内容,扫清文字障碍,同时思考文中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最同情谁,为什么?
经过10多分钟的默读,许多同学能基本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但对回答中的问题,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喜欢万芳的占75%,“我”的占20%多。同学们说喜欢万芳的原因:①帮助人,运动会上“我”衣服破了,她陪“我”叹气,帮“我”想办法;②代“我”受罚;③大度,当“我”背叛友情,要回“羚羊”时,她虽一时生气,但终没有与“我”绝交,文中第36段就讲到这个问题。喜欢“我”的同学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①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送给自己最好的朋友;②母亲发现后极力掩饰,不肯说出去处,要回“羚羊”是大人所逼,从自己心里是不愿意的。最不喜欢的都集中到“妈妈”身上:她①势利,认为东西比友谊更重;②处理事情态度蛮横,文中的“我”的一连串心理活动的描写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当然也有说万芳母亲的,说她为一件很小的事就罚万芳面壁一个小时,最后还要打万芳,对“我”最同情,说出了很多理由。
这是学生初次与作品对话,与作者交流。学生是真正的读者,他们调动自己的情智感受,触摸文本中的人与事。这个环节,学生自主、独立思考,展现了他们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如何更好地落实“人文性”呢?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我又提出新的思考题:①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②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事情又该怎样处理才更妥当?
同学们在回答第①个问题时,我启发到:你平时送好朋友礼物时会怎么做?文中“我”这样就把礼物送给了他人对不对?由于联系到自己,同学们发言也很积极。最后我总结到:如果当初父母讲明白羚羊木雕怎样贵重,叮嘱女儿好好保管,女儿就不会轻易送人了。再则,倘若女儿事先征求一下父母意见,也就没事。可见,小朋友不大懂事,凡事应该征求父母意见,可以避免做出幼稚的行为。因此,要想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的发生,凡事必须考虑周到。
在回答第②个问题时,就是最喜欢发言的刘露同学也“哑巴”了。我说:“你们打开书本120页第33段看一看万芳的母亲是怎么说的——‘你是不是拿了人家什么东西?’”很快同学们就又打开了话闸。最后刘露同学说,要是“我”,就让妈妈委婉地跟万芳妈妈说这件事,劝万芳妈妈不要责怪万芳,好好跟万芳说,万芳就会把木雕还给“我”,这样既可以保护孩子的感情,又可以让孩子更懂事。万明同学说,还可以这样设计,“我”的妈妈最终了解到万芳是一个多么好的孩子,与“我”的感情又这么好,让羚羊木雕成为两家友好的见证。
针对第②个思考题,我总结到:解决问题选择恰当的方式,说话要讲究艺术——婉言。我让学生们就说话技巧──婉言这话题展开讨论,最后挑选两名同学上台表演给大家看,怎样用婉言解决这场家庭风波。同学们讨论后,小手再次高高举起,其中两名女生自告奋勇地走上讲台,上演了一幕好戏。
这个环节,学生们积极合作,踊跃探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技能。这篇课文虽然反映的是生活中一些小事,却耐人寻味。这应该是课文的精髓所在。故而,教学时运用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处理“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关系,实践了“两性”的和谐统一。
借此东风,发动学生动手,展开合理的想象,改写《羚羊木雕》。学生们真正地动起来,而且都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有部分学生15分钟就完成了改写任务。他们大胆尝试,成功地运用日记体、小标题、片段体等形式,更有三位学生写成了话剧,结果让人快慰。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说话的分寸,而且掌握了行文的技巧。
一次课下来,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树立起学生的主人地位,才能真正的实现“学生与作品”“学生与作家”的对话,才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提高,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单位:湖北枣阳市火车站中学;枣阳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