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课堂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作者:李东方




  中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寓意深刻、含蓄的内容,作者并没有直接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而是用其它的形式去代替,形成“空白”。教学中,我们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空白”,引导学生去挖掘“空白”,认真体味和感悟“空白”,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这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会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去创新。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挖掘“空白”,认真体味和感悟“空白”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味:
  
  一、语言之“空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包括“发展思维的能力”,包括“发展语言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积极引导学生体味语言的“空白”,是能够帮助学生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的。
  例如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应从文中分析作者四次流泪。第一次,(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我的眼泪又来了。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文章虽然连写四次流泪,但文字并不重复雷同,而是同中有变,多彩多姿。四次写“流泪”,作者抒发的感情并不完全一致。文章中作者并没有将所表达对感情直接体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细心揣摩“我”四次流泪的不同内涵、不同感情,认真体味作者留给读者的“空白”。第一次是作者在徐州见到父亲。看见凄惨的家境,满院的狼藉,想到祖母去世,父亲失业,于是一股凄凉感涌上心头,难过地流下了眼泪。第二次是望父买桔。这是感情的高潮,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来桔子,一个“穿"字,一个“爬”字,说明了父亲年岁大了,行动不便,充分表现了爱子的一片真情,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流下了感激的泪水。第三次是车站别离,父亲的背影消失了。想起父亲的老态龙钟,一种忧伤的情怀顿时喷发,留下了辛酸的泪水。第四次是作者接到父亲的来信,想到颓唐的父亲,惨淡的家境,凄凉的晚景,一种负罪感涌上心头,于是流下了愧疚的泪水。作者的“四次流泪”,感情是丰富真挚的,语言是波澜跌宕的。人间最美的最动人的莫过于诚挚的感情和纯真的心了。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语言功底是非常深厚的,语言的内蕴是丰富多彩的。作品丰富的意蕴,皆在于字里行间,皆在于文字背后,在空白处留下巨大的审美空间。
  
  二、标点之“空白”。
  
  标点符号不仅是用来标明句读、语气和专名的书写符号,还是表达一定情感的符号,有时候比文字更富有情趣,更耐人寻味,表达的内容更丰富。作者有时候的情感比较复杂,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就用标点符号来代替,给我们留下了“空白”,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些“空白”,让学生自己主动去积极思索,去体会、领悟“空白”。
  如,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这一小说中,有一处细节描写,也是标点符号的妙用,生动展示了主人公的复杂的心理变化。“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这处细节描写里的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也是“空白”,也很值得我们去品味:突如其来的变化,使警官为自己刚才的“错”判吓得浑身冒汗;同时,他也想借此机会扯开话题,掩饰自己的窘态,思考如何把话变回来。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把这片“空白”补充完整,这样学生不仅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还深刻地理解了“变色龙”的本质含义。
  
  三、情节之“空白”。
  
  有些课文,作者为了加快情节的发展,常常在描写事情发展过程时,省略一些情节。作者或直接交待经过、结果,隐去原因;或交待原因和结果,隐去经过;或交待原因和经过,隐去结果,形成一些“空白”。对于课文中跳跃的情节,教师就要因势利导地让学生去分析和推理,揣摩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去充分挖掘其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补白。教师在教学时,可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对课文中前后跨度大、跳跃性强的情节,发挥想象,充实情节内容,丰满人物的形象。
  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狐狸与葡萄》这篇寓言故事时,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狐狸在葡萄园里白费劲了一个钟头,它干了些什么?”其实,课文中的“狐狸在葡萄园里白费劲了一个钟头”这句话,结合前后文就知道,作者只是在前后文交待了原因和结果,隐去了经过,形成了“空白”,但是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一笔带过,并没有抓住这个“空白”。这位教师的这一问,实际上就是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思维。学生在思考时,都大胆发挥想象,积极发言,替狐狸设计了无数种摘葡萄的方法,学生提出的见解都很独特,且富有新意。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使学生体会到了狐狸对葡萄是垂涎欲滴的,有益于理解文章的寓意。
  
  四、答案之“空白”。
  
  在常规教学中,有些教师非常注重练习题的答案唯一性,即信奉“标准答案”,这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创新能力都给抹杀了。其实,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许多答案并非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在这个所谓的“标准答案”以外,留有一些“空白”,让我们去仔细领悟、探究。
  如有一位教师教学《狐假虎威》中,在分析归纳寓意时,他让学生既从狐狸的角度又可以从老虎的角度去分析,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因为答案的不唯一性,所以学生都积极思索,都突破常规,勇于异想天开。有学生这样概括:“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人。”又有学生这样概括:“比喻借助别人的实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还有学生作了如下概括:“劝喻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花言巧语,要实际调查后才能相信。”……这些寓意,都是学生通过动脑以后才作的概括,教师作了充分地肯定,回答的学生个个喜形于色,充分地体会自己的新颖创见被人接受并赞赏的满意感与自豪感。而其他的学生呢,也跃跃欲试,顿时整个课堂充满了活跃的气氛,学生的创造力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顿时体现的淋漓尽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盲目地相信“标准答案”,而要仔细认真地领悟“标准答案”以外的“空白”,这样,学生才会大胆质疑,做出新的创造尝试。
  
  单位:浙江舟山市普陀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