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初中语文学习中的合作互动

作者:邓红梅




  一、课题的背景
  
  我们培养的人才是21世纪的生力军,21世纪是一个充分合作的世纪,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我们成为世界大家庭的成员,成为地球村的居民,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已是现代人必备素养之一。因此,在现阶段我们就要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1世纪人才提出的要求。即“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阶段目标”中也强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体验合作和成功的喜悦”,“教学建议”中又提到“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评价建议”中还要求“把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态度放在评价着眼点的首位”,这一系列的要求使得合作学习成为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根据我校实际,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不少学生身上自我中心倾向较为明显,与人交往缺乏合作意识,有的惟我独尊,总是将他人置于服从的地位;有的心存自卑,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虽有合作意向,却不知从何做起,如何做起。长此以往,不仅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更关涉学生的人格健全。基于上述原因,我县2004年秋全面启动新课程改革后,我们学校以课改为契机,适时提出了“语文学习中的合作互动”的实验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合作是一种理念。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借助原有的知识,同化新信息,建构其意义,并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但是学习者可以通过合作而获得更全面的理解。正如培根所说:“假如你我每人有一个苹果,交换后仍然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但假如每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就有两种思想了。”合作学习正是指学生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切磋学问,砥砺思想,这种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多种因素之间的互动,能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尤其是小组成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实现教学目标。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习思路,培养创新能力,还可以锻炼交往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合作是一种策略。“三人行,必有我师”,人都有尊重和被尊重的需要,常常需要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就出现了共享与分享。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在一种和谐的氛围里,进行辩论、对话,通过材料的补充,观点的交锋,思想的碰撞等方式最终达成共识,有助于个性发展,有助于全面发展,有助于因材施教。
  合作是一种手段。在合作型学习方式中,团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个人目标、团体目标和其他同伴的目标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当所有成员达到目标时,个体自身才能达到目标,获得成功。如果有一人达不到目标,其他人也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在这种条件下,团体成员之间将会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关系,以一种既有利于自己成功又有利于同伴成功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合作关系是一种荣辱与共的关系,是一种利己利人的学习情境。
  
  三、实验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实验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2、教学相长原则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指导合作方法,提供合作机会,使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反过来,合作学习又有利于教师做好调控和点拨,并指导学生积极进行归纳总结和整合,得出较为完整满意的结论。
  
  3、实效性原则
  在合作学习中,切忌滥用形式而忽视内容,通过合作最终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4、循序渐进原则
  通过学习让教师和学生了解合作学习的实质,实现自然过渡,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争吵、混乱、霸道等现象,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其步入正轨。
  
  四、实验目标
  
  合作互动强调的是在合作成员之间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团结协作,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从而使每个成员均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这种收获,不仅仅指语文知识与技能,还包括人文素养的提高。具体包括:
  1、知识与技能层面:在教师的参与合作中,促使学生合作互动,围绕新课程标准中各阶段的知识点落实认知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层面:通过课内外师师、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方式,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心理、思想、个性、审美等方面都得到磨练与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学生在合作互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不断完善自我人格,把学语文与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渐进真善美的境界。
  
  五、实验的形式、内容与方法
  
  “语文学习中的合作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小组合作式。一般有三类分法:
  (1)二人小组,即同桌合作小组。主要用于共同完成背诵、默写、听写的任务以及督促作业的完成。
  (2)四人小组,即前后两排座位的四个人。主要是在课堂上讨论问题及评改作文。
  (3)全班分为四大组。主要用于分组竞赛,综合性学习的合作以及课外活动的开展。
  不论小组成员多少,在划分时一定要力求遵循下列原则:
  
  1、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
  合作学习小组是由几名性别、学业成绩、个性特点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和代表性的学生组成,尽可能使小组成员的组成体现一个班级的缩影。由于在每个小组的组内体现合理差异,从而在全班各个小组之间组成了一个大体均衡,可资比较的小组联合体。组内异质保证了组内各个成员之间在各方面的差异和互补,为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在同一起点和同一水平上展开公平合理的竞争创造了条件。
  
  2、任务分割 结果整合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方面,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小组学习成绩的优劣与个人是否尽责密切相关,小组合作学习将学习任务分解到个人,或者,全班任务先分解到小组,小组再分解到个人的方法,使每个小组成员都承担了小组任务中的特定部分,一个人完不成自己承担的任务,不仅会影响自己的成功,而且也会给整个小组及全部任务的完成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在小组学习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之间在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上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性,全体小组成员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一个人的成功并非真正的成功,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也达到学习目标的情况下自己才能达到目标,在小组成员之间产生了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的荣辱与共的积极的互相依赖,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自己掌握了学习内容之后,就会积极帮助其他学生;而学习成绩较差的成员,由于集体荣誉感和自尊心的作用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以保证自己所在的小组不因个人的成绩不理想而失败,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3、分担角色 分享领导
  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每一个学生往往具有不同的个性品质——有的善于倾听,有的善于捕捉信息,有的善于表达,有的善于分析问题,有的善于组织活动,有的善于缓解矛盾,有的善于人际交往,因此,在合作学习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安排他们扮演适当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同时,在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课题研究中,学生的角色可以轮流互换,这样,既保证了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秩序井然,又使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得以充分利用和彼此协调。
  实验内容主要分为课内合作互动和课外合作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大力鼓励学生既要自主学习又要共同进步,通过板块组合式、专题讨论式、正反辩论式、师生对话式进行合作学习。在针对某一个学习目标时,要有分工有合作,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切磋交流,互相借鉴,互相鼓励,互通有无,从而共同提高。在课外合作互动时,合作互动小组走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组建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开辟文学园地,充分发挥学生特长,挖掘潜能。
  
  六、实验评价依据
  
  1、借助《语文课程标准》对合作互动学习方式的评价来认定。
  2、全面考察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和语文素养。
  3、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优秀成果和作品。
  4、教师围绕本课题撰写的教研论文和实验报告。
  
  七、课题的实施设计和保障
  
  学校成立了以县教研员向元茂同志为专业指导,以校长王为民同志为课题负责人,有几位教师参加的课题组。
  (一)实验共三年时间,分四个阶段:
  1、酝酿准备(2005、3——2005、12):确立方案,上报审批,培训教师,印发资料,了解国内外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2、尝试运行(2006、1——2006、7):组建课题组,确立子课题,正式开题。通过座谈交流,听课观摩,专家指导,进行反馈小结。
  3、发展完善(2006、9——2008、1):积极完善合作互动学习方式,系统规范地开展各项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继续交流。
  4、结题总结(2008、1——2008、7):各项目负责人总结各自的实验经验,写出实验报告,教师及学生的作品、成果展示,专家鉴定结题。
  
  单位:湖北秭归县归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