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语文教师不宜忘本

作者:孙 犁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学从此打破了原有的沉寂局面,再一次向世人呈现出其独具特色的魅力。但不容乐观的是,许多语文教师片面甚至错误地解读《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并且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样以来,课堂似乎很热闹,很活跃,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在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背后,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华而不实、标新立异。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被一时激情冲昏头脑,而应该对所处的现状做一些冷静的反思。
  
  一、忽视学科特点,盲目追求形式
  
  “新课改”如同一声号角,为语文教师指引了一条前景广阔的阳光大道。但许多语文教师在实践《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却步入了一个误区:对语文学科特点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因为中国的语言文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其博大精深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掌握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肩负的重大使命。然而,有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尤其在不同类型的公开课)中,为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将本应该是情趣盎然、意味隽永的语文课变得如同演戏。教师煞费苦心地使出浑身解数,学生在课堂上也是忙得不亦乐乎。诸如讨论,不到5分钟的时间教师就草草收场,看似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其实收效甚微。另外,在许多花样繁多的课堂活动中,只是给个别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而大多数学生只能呆呆地坐在那里充当“看客”,只能望洋兴叹。笔者就曾经听过的类似课作了一项调查,结果数字惊人:完全掌握课文重、难点的学生仅占被调查人数的32%左右,那么,在诸如此类的课堂教学中,其他同学就成为这些个别同学的“陪衬”,成为新型语文教学模式的“牺牲品”了。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于是,有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现的主体,把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诚然,在极力张扬个性的现代社会,这种做法无疑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限制,如果只是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碰。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适当点拨,以驱除弥漫在学生心中的疑云。甚至教师在必要时还可以提出一两个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这样学生既能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又能感到自己人格受到了尊重。
  
  三、加大学生活动的空间,忽略基础知识的积累
  
  在许多教师看来,新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老师少讲,学生多参与”,于是,语文课堂便成了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诸如辩论赛、演讲、小品、话剧等等,可谓花样繁多。但是,在一学期结束之后,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唐诗能背多少首?“四大名著”熟悉多少?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不仅要适应新形势,尽自己最大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而且也承载着弘扬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自古以来,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它们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最为珍贵的精神食粮,如果语文教师将其束之高阁,那将是不可饶恕的罪过。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实,知识的积累才是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滥用多媒体,忽视语文课堂的灵动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正被多角度引进语文教学,学生学习知识不再单一化,而是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不容置疑,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决非传统教学所能比,但是,多媒体教学的使用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教学,它在教学中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手段,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导。然而,可悲的是,有些学校将是否运用多媒体作为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准。如此,在黑板上“不着一字”,是否真能“尽得风流”呢?未必!
  综上所述,我认为语文教师应以“务实”为本,如果忘了这个“本”,在课堂上不断翻新花样装点自己的门面,那么,就只能钻进“死胡同”,永远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活”路。
  
  单位:甘肃通渭县碧玉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