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作者:代泽斌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学习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内化的不可代替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发挥了,所有的教育活动就由此生发开来。
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应培养他健全的人格,向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最高境界迈进。
2、教师要让学生积极思考,给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的条件。
3、在多样性的教育环境中为学生创造选择的条件,扩大选择的范围,发展学生的选择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更新课堂教学形式
中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的个性和巨大潜能的个体,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成为“主导”,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一个学生自我活动和自主发展的平台。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吸收和能力形成的全过程中,因此,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渠道让学生参与学习
教师应该利用中学生的可塑性,创设条件安排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激活其创新意识。如:《故都的秋》,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所掌握的有关“秋”的诗句,并说出其中的美。学生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是雄壮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米”是悲壮美。“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凄婉美。通过这项活动,学生理解了《故都的秋》的美学意义。郁达夫具有平民心态,所以才注意平民景观,忧时伤己,这样“故都的秋”当然是悲凉的。
语文课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多样性。如文化反思类文章历来都是难以理解的,为了让中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就要采取多种方式引导他们。如《道士塔》,为了让学生顺利理解其内容,就要让学生反复走进文本,一边阅读,一边勾划,然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大意,提出问题,最后把“敦煌悲剧”制造者的真正元凶——腐败的清政府找了出来。让学生多渠道地参与学习,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单位:贵州铜仁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