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作者:朱 云
本人有幸观摩了一些语文课改背景下的示范课,我敬佩老师们在课堂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也叹服于学生们在课堂上热烈兴奋的表现。抛开这些花样迭出的教学手段是不是流于一种形式,不少课听下来似乎总觉得还有个缺憾,那就是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读书时间。是不是因为“读书”这种教学方法已经太古老了,不时髦了,所以在课堂上有了较多的读书时间就会暴露自己的无能了?所以一些老师在课上总是利用多媒体增强动画效果、运用讨论探究来体现课堂学生的参与意识,甚至为了增强课堂的热烈气氛,有些老师竟然煞费苦心地设计了没有必要甚至画蛇添足的“表演”场面。似乎没有这些就不能表现自己已经进入新课改了。我不知道当时在座的听课老师在欢笑之余有没有思考一下:孩子们真的理解把握教材了吗?一堂课学生们匆匆忙忙地朗读了一遍就进入了角色,进入了意境吗?
我们知道,从语文学习的规律看,“厚积”才能“薄发”。语文教学就是要强调记忆、积累、感悟,而理解、运用是积累以后大脑自动调出、匹配与结合的过程。可以这么说,语文学习没有积累,就没有创造,更不必说创新了。同时语文新课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几个方面作出指导、提出要求,提倡语文活动化。它把“阅读”放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之前,显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事实上也是如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国历代涌现了那么多文学大家,恐怕在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他们的苦读直至乐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人家都懂。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更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多读,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不同文章的不同构思及写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正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所以,我想即使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走进了新的课堂,这种在中国已经有了几千年历史的读书环节仍然不可或缺,永远不可或缺。我衷心祝愿所有的语文老师们都一如既往地把读书重视起来,从课堂上落实起,为实现更加高远的大语文学习目标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单位:江苏如皋市石庄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