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语文老师教学应有激情

作者:兰为浩




  学语文需要激情,教语文更需要激情。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材是将民族文化的结晶内化为学生人文底蕴和人格教育的媒介。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不仅牵涉到语音、文字、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更牵涉到语言形式以外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审美心理情趣等内容。如果缺乏激情,是很难学好语文的。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说,如果缺乏激情,也是很难教好语文的。在语文课堂上,师生应该充满激情。
  记得在三十多年前,我们这些农村人没有条件到城里读书,能上个毛嘴高中就算幸运的了。那时的我更感到幸运的是能听赵元瑞、王少华等老师讲课,虽然那个时期的赵老师和王老师不是什么大人物,但在毛嘴中学乃至全仙桃市还算是挺不错的语文老师。这两位老师的语文课确实上得非凡,凡听过他们的课的人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赵老师上《纪念刘和珍君》这一课的情景。那时的赵老师五十多岁。他身体有病,看上去又黑又瘦,但只要一走上讲台,浑身就来了精神,眼睛都灼灼发亮,只要一开口,俨然是鲁迅先生出现在我们面前。赵老师的那种激情,感动了听课的每一个学生,那种感动可以说是终生的。虽然是一节课,却浓缩了赵老师的语文教学的精华,是赵老师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这正是滴水见太阳,片叶知春天。
  用赵老师的话说,他是用生命去爱语文,用激情去教语文。他说:“如果哪天我失去了激情,就意味着我将走下讲台。”赵老师的话影响了我大半辈子,使我在几十年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奉行。
  后来,也就是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我又有幸聆听了许多语文界的老前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如上海于漪老师、武汉洪镇涛老师、魏书生老师、湖南杨之春老师、山东的程翔老师,还有欧阳代娜老师、荆州地区的余映湖等老师的语文课。我认为这些老师的语文课都上得很精彩。每一节课都是一件精品,一件语文教学的艺术品。这些老师的教学风格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和三十多年前的赵元瑞老师一样,他们也是用生命在爱语文,用激情在教语文。可以说,从他们和学生见面时说的第一句话开始到与学生“拜拜”为止。整个过程,始终是充满着高昂的激情。
  看来,激情是我们教语文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语文老师的素质之一,这是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得出的一点体会。
  这些年来,我虽然没能登上大雅之堂,也不能和那些名师们相比,但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始终奉行着赵元瑞老师的一句话:“用生命去爱语文,用激情去教语文。”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到三点:首先是符合时代的要求;其次是受到学生的欢迎;第三是得到同行的认可。力求用少一点的时间收到更好一点的课堂教学效果。
  下面是我的一些具体作法:
  一、没有激情不上课,心情不好不上课。这并不表明我的课具有随意性:愿上则上,不愿上就不上。其实,课是不具有随意性的,因为有课表,有计划,任何一个老师都必须严格服从,除非是因病或因特殊事情调换课程之外,一般来说是不会变动的。之所以说“没有激情不上课,心情不好不上课”,这是强调自己必须在上课之前调整情绪或心态。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整天都是开开心心的,也不可能样样事情都是顺顺利利的。就拿我来说吧,在学校是负责人,在家里是当家人,在班里是科任老师,接触的人多,要处理的事情也比较多,总有些不顺利的事情或有不开心的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控制情绪,调整心态,振作精神,再去上课。
  二、让激情充满整个课堂。我用激情去导入新课,渲染课堂气氛,撩拨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激情去范读课文或领读课文,使教师、学生和作者产生真正的共鸣;用激情与学生对话,也要求学生用激情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我把它叫作激情对话,或者激情沟通。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都充满着激情:老师充满激情教,学生充满激情学。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在这样的课堂上,没有哪一个学生表现出厌倦的情绪。学生认为,老师没有将我们限定在小小的课堂里,仿佛将我们带到了广阔的生活空间,不再是枯燥地咬文嚼字,而是用生命、用热情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不再是一味地听老师讲解,而是和老师一道学习,共同探究,用心灵去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情操,去品味文中的语言精华。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被老师的激情感染,受老师的语言熏陶,语文能力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了。
  也许有人会提出两个问题:一是这种激情能否永恒;二是这种激情源于什么。根据我个人的体验,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是对事业的忠诚。关于第二个问题,我想作如下回答:首先,激情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其次,激情来源于对语文的热爱,更重要的是来源于对学生的热爱。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无论如何,激情是学习语文的前提,也是教好语文的保证。激情,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单位:湖北仙桃市毛嘴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