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人性化教育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作者:宋健美
一、传授科学知识,“人性”不可或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提高,“人性化”这个充满关怀而又温馨的词语已经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各个领域之中,这无疑标志着人们在经历了各种社会与自然的变迁之后懂得了更加地关注人类本身、人类的价值和能力。
众所周知,人性化(humanism)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并非由现代人发明的。早在古希腊时期的先哲们提出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已经开创了人性化教育的先河,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兴起,强调实用性和注重功利性的科学主义教育观取代了人本主义教育观。这种“物化性”的教育,忽视了个人的兴趣、内在需求和个性差异,忽视了人的价值和人类自身,人的意义。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人性化”教育是真正富有人性的教育,它把对人的关注放在了更为显要的位置,将人的内在需求、主动精神和个性化发展视为崇高的目的,对于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然而,由于诸多原因,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的制定和执行存在着很大偏差,在升学率的压力下,学校、老师、家长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过分地强调分数而忽视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和内在需求,使以人为本、素质教育以及教育的人性化只是流于形式,长此以往,轻则造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重则造成学生的身心发育不健全。
教育是教养人的活动,仅仅只是强调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好的激励机制,人性化的举措,让受教育者得到理解和尊重,并让他们学会适应环境,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尊重他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就是综合发展人的体力、智力、情感、伦理等方面的因素,使之成为完善的人。”学校的宗旨是培养人,教育人的,让每一个走进校门的学子成为有用之才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老师的责任是引导人,教导人的,让每一个出自门下的学生成为有用之人是老师的神圣职责所在。
二、注重沟通理解,教书育人并举
(一)在教学之中提高教学意识
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的倾向就谈不上教育。”他认为教师只有成为精神生活及其丰富的榜样,才能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职责。
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笔者在从事数十年的语文教学中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大。语文教育是人文素质的基础,性情的陶冶和养成对于实现人生的真义尤其重要。如何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是笔者多年来深入思考、积极探索的问题。而人性化教育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所取得的成效使笔者颇感欣慰。
素质教育提倡了多少年,而人才的选拔仍看文凭,学校对学生的衡量仍是分数,单凭几个老师呼吁不见成效,几个家长反抗不能改变。每个人都在痛斥某些行为,可是每个人都在延续照做。接连的文化补习,大量的机械化、模式化的课堂内外的练习,无疑给学生们带来听觉、视觉、感觉上的疲劳,上课精力不能集中已经成为通病。怎样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质,笔者经常站在学生的立场换位思考。
孔子在《礼记·学记》中说过:“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呼?”几千年以前就已存在的教育弊端时至今日仍然是教育弊端,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些问题,不能有所改进和突破,那将是学生的悲哀。
教育首先应该尊重科学,拥有非凡才能的人毕竟少之又少,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其中得不偿失。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绝大多数受教育者身上,他们才是全民素质的标志,是国家建设的主力,他们是不容忽视的群体,未来属于他们。
(二)将人文关怀带到课堂内外
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阶段非常关键。初中学生正值身心发育时期,人格的形成完善尤为重要。面临长期的超负荷学习压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厌学情绪,被动接受知识,穷于应付考试。笔者针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在引导他们时多用行动,少用说教,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关心他们需要用心,打动他们需要用情。老师如果能做到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那么激励就能转变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当你把心靠近他们的心时,你身上萌发的母性可以让他们对你产生情感上的依恋,这时的他们既会尊重你的人格也会尊重知识,这种尊重潜在的力量是巨大的,也许这种潜力在今天看来还不明显,但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你要有信心和耐心,教育毕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学生是人,不是机器。上课时瞌睡,老师上前轻轻抚摸他的头发远远胜于大声的呵斥。作业没有上交,耐心地询问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老师合理安排时间,学生学习方法得当,在课堂上能够完成的教学内容,尽量不要拖到课外,适当减少家庭作业,一样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做到了课堂教学人性化,师生关系人性化,学习也就变成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了。
教师引导学生,除了言传身教循循善诱,更要懂得把握时机。
一次笔者走进教室,看到班上的男生“小不点”大热天还戴着一顶帽子。原来“小不点”的额头受了伤,医生包扎时剪去了额上的一撮头发,“小不点”觉得自己的样子难看,害怕同学取笑,用帽子遮挡着。笔者担心天热出汗会感染伤口,走到“小不点”面前亲切地说:“把帽子摘下来好吗?多热啊!”“小不点”按住渗着汗水的帽沿说:“不热,老师,没事的。”笔者看着他的眼睛诚恳地说:“拿下来,好吗?老师知道你很热。你想啊,老师是你的老师,同学是你的同学,你受了伤,大家关心心疼还来不及呢,怎么会笑话你呢?要是老师碰破了头,也缠上了绷带,你会笑话老师吗?”“小不点”坚决地说:“不会,当然不会!绝对不会!”“是啊!我们都是一样的想法呢。你就把帽子取下来吧。认真听讲吧,老师要上课了。”“小不点”终于取下了帽子,全班同学都笑了,笑声中充满了善意。“小不点”也不好意思地笑了,他的眼睛里闪着泪光。
笔者抓住这一事例,结合课文从人性的角度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学赏析课。
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时,笔者启发每一个学生讲述自己与父亲的故事,再把故事写成作文。有一个学生讲到,有一天晚上临睡前自己随口对父亲提到想吃煎包了,父亲当时没有吭声。第二天早上起床,外面变成了银白的世界,原来下了一夜大雪,到处都是冰天雪地。正打算去上学,只见父亲推门进屋,顾不得掸去头上身上的雪花,忙着从怀里掏出热气腾腾的煎包递到了自己手中……学生讲到这里忍不住抽泣了起来,班上很多同学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此时此刻,伟大的亲情震撼着每一颗心。
三、感悟古今文学,教学相长互勉
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的学问,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等能力。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学好语文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写作能力也无从保证。
初中语文学习中,古诗文的学习无疑是一个难点,那些晦涩深奥的文字从读到背诵到理解,老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然而,这种投入是值得的,能够使人终身受益无穷。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珍藏,唐诗宋词堪称珍藏里的瑰宝,她们散发出的璀璨夺目的光辉永远照耀着华夏大地,沐浴着炎黄子孙。作为后世传人,先祖的文学遗产不能不继承,先哲的文化精髓不可不汲取,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这种职业起到了传送带的作用,负责了古今文明的传承。
学生在初中阶段根据教学大纲必读必背的古诗文近八十篇,其中古诗约占70%,文言文约占30%。历史人物、文化背景、思想意境、文字内涵,等等,如此复杂的知识要点和内容光靠死记硬背掌握起来确实具有一定难度。笔者认为,要想学好古诗文,首先应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为此笔者花费了大量的心血阅读有关书籍,查找相关资料,收集有关人物的生活背景、曲折经历、传奇故事。引导学生穿越历史空间,跨越时间长河,走到文人骚客、人杰鬼雄身边,感受他们的呼吸命运,解读他们的喜怒哀乐,尊重他们的思想,懂得他们的价值,吸取他们的智慧……
总结经验,笔者归纳学生初中四年(笔者所在中学四年制)所要学习的古诗文进行分类,每讲一课必定列举作者气节志趣相近的作品,不但加深印象,便于理解,而且当下一次学到另一课照此类举时,学生重温内容进一步加深记忆。文字水平的进步,文学修养的提高都来自平时点滴的知识积累。四年的融会贯通学习,不仅学生的古文基础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笔者自己也是从中受益匪浅。
比如,在学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顺便将他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带过,当学到《记承天寺夜游》必然提及《水调歌头》。当然还要讲讲“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酒”,“东坡茶”,“东坡饼”,“东坡砚”,还不忘讲讲民间编排的苏小妹三难新郎秦少游的故事,更不忘提到“三苏”的老师欧阳修。
教学原本就应该是人性化的工作,不但需要教师的乐于奉献甘愿平淡的牺牲精神,更加需要他们满腔的热忱,充满情趣地投入参与学生之中,一起学习提高完善,并与其一同成长、转化,以提升生命的价值,这样,你才能真正体验生活的意义,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实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