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高中语文教学讲述中的基础性

作者:朱 江




  在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许多的教师在讲述的时候,只从高中语文学科去考虑学生的情况,没有真正做到从语文学科自身、从教学内容本身、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身出发来进行语文教学,这种做法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好多学生虽然上了高中,但语文水平还没有真正达到一个高中学生的要求,所以,高中语文教学还需要重新讨论其基础性。
  当代语文教学中的基础性体现在语言的基础性上,语感的基础性上,思维的基础性上,学习态度的基础性上,想象力的基础性上,还有教师的思想上,等等。
  一、语文的基础性。简单拿字的含义来说,如果调查当代的高中学生,真正喜欢查字典的学生占二十分之一,这是很不正常的。那是不是意味着老师要自己查字典来念给学生听呢?从基础性的角度来说,只有这样。关键就是怎样念,如果高中老师真的还念字典给学生抄,那就可悲了。至少应该带有分析的成分,可以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分析词语的关系,分析字的构造,可以把甲骨文写到黑板上,然后放在具体的语境里去,看看是什么含义,这样还怕学生不感兴趣吗?这其实也是一种探究事物本质的方法。当然,这需要老师自身具有较高的素质。你不是在这里讲文字学,你必须简洁而明了,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某方面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老师对一些专业性的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与运用。按说,这些问题小学时候就解决的了,高中应该考虑一些有思维深度的问题了,为什么到了高中还需要重提此问题?一来是有的学生基础很差,二来在语境里面有些词语是不可逾越的。当然,语文还有个积累的思路。
  二、语感的基础性。语感靠什么,先是朗读磨合字的声音,其次才是默读磨合字的意思,再其次也就是揣摩磨合文字的语境。就简单地从唐诗说起来讨论一下背诵吧。为什么唐诗过了这么多年还给人这样好的感觉,而我们今天的写作很多时候读起来就没有感觉?问题的关键首先就是一个声音问题,唐诗字与字之间的声律是有规定的,所以,你读唐诗即使不知道它的意思但读起来也是比较舒服的,或者再上升到古代人识字的方法,不像今天首先是视觉然后再听觉,古代首先是听觉然后才视觉。可以看出今天的朗读教学做的太差了,好多地方的高中语文教学根本就没有朗读,不要说朗读的其他作用了,连背诵的东西都没有完成,最后下来,高考题里背诵的题送分都得不到。
  三、思维的基础性。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当今高中教学中,就拿一个分段来说,这个在小学就开始了,但现在的好多高中学生还是连个分段也搞不清。当然,大家都反对在高中教学中分段教学,不过,读了一篇文章之后写了几层意思就不知道,看了一道阅读题后在哪个范围来解决就更不知道了。这就是思维的问题。这些就需要在教学中长期培养了。我举个例子来说一下思维的问题。比如说,《我与地坛》里有句话“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如果问你这句话在这里起什么作用,你讲述的时候,通过什么方式展示你的思维过程,这就是你讲述的时候思维必须体现基础性的问题,你要让学生能够直观了解你的思维过程,你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图式来表现你的思维过程。你可以在黑板上写出你的思维过程:
  ①我为什么常常到园里去。
  ②是因为园子里的景物。
  ③园子里的这些景物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种直观的、有层次感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的形成。在高考中,很多学生做阅读题的时候,做的时候感觉非常好,结果分数不高,追究其原因,其实就因为思维方式不合理。
  除上面说的外,当今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基础性还表现在学习态度的基础性上,想象力的基础性上,还有教师的思想性等等的问题。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很简单的,但老师切不可掉以轻心,比如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前沿性的问题、阅读的引子性的问题。老师做的好就能维持好汉语的可持续性发展,做的不好,我们的很多汉语资源就会被应试教育吞噬,如古汉语中的三大中坚学科: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在当今高中语文教学的讲述中应当是若隐若现的,这不但是基础的,同时也是很前沿的问题,他需要教师有很高的文化背景和精深的学科知识。还有阅读的引子性问题,中国这么多名著,尽管大纲和课程标准在附录里只选很少的一部分,但事实上真正读的人和读的书都是很少的,那么,我们教师的讲述起到引子作用没有,你讲《史记》里的一些文章后,学生会去拼命地找《史记》来读吗?你讲《<呐喊>自序》,学生会去找《呐喊》来读吗?我之所以谈到这些问题,一来说的是高中语文老师讲述的时候要有基础性意识,二来是说,讲述要注重基础性也不是一时之间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老师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