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语文课堂的实践功能

作者:杨定成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上课时老师在精心细致地讲解,学生也在全神贯注地听讲,似乎都听懂了。但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时,他们却无所适从,大出所料。我想问题就出在淡化了课堂的实践功能。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正确认识与对待语文课堂的实践功能呢?首先,《语文课程标准》在本质上认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课堂则是最集中、高效的实践阵地。因而应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其次,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方面,我们应把传授知识看成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工具。把语文能力训练作为教材体系的经线,把传授知识作为纬线。经纬线交结处构成训练点,以传授知识为先导,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来组织教学活动,若只局限于知识传授,实际上是未将语文教学进行到底。
  如何强化语文课堂的实践功能呢?首先,要讲究“布白”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应从传统的追求“讲什么”,转为追求“不讲什么”。这不讲的地方就是留给学生实践活动的“空白”,让若干个“空白”连成一条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发展的线索。其次,要注重语文学习的“第一次飞跃”。即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由传统的理论检验言语,转变为让学生学言语悟理论,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求“怎么学”。第三,要善于捕捉和挖掘“原汁原味”的生活素材。即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知识的倾向,加强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学生生活的联系。第四,建构“自由教、自由学”的课堂生态园。“自由教”,即要求教师改变“求全、求细、求深、求教、包教包学”的做法,改变“依葫芦画瓢”式的懒惰教学,强调创新创新,张扬教学的个性特点。“自由学”,即让学生从默默接受的隐形思维与感悟转变为听、说、读、写等的显形思维和感悟,让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全身心探求语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