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文言文的多意解读

作者:周天英




  读文言文,首先就是对课文的理解。由于写作年代与阅读年代的差异,存在着阅读的障碍。教读文言文,教师一般都要花费很大的时间,力争做到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深怕有讲得不到位的地方。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有的教师还主张学生背诵所学的课文。
  学文言文,就离不开对课文的翻译。一般来讲,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初学文言文,最好是采用直译。它可以培养学生对文言字词的识记、理解及其运用的能力。学生一旦能够逐字逐句地翻译课文,也就掌握了这些字词、句式,以后遇到类似的字词、句子,他们自然能够举一反三,在多次强化训练后,他们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随着“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但在具体教学的环节里,有时侯,还真会遇到无法直译或有争议的字词、句子。我在教《治水必躬亲》(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课本)时,就遇到了一处有争议的地方。课文在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时,有这样一句“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教参上是这样翻译的“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查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官”有如下几个义项:(1)官府,办公的地方。(2)官职,官位。(3)官员,官吏。(4)感觉器官,耳、目、口、鼻、身称五官。加上各自的引申义在内,绝对没有“管理”的意义。教参上的翻译看来只能是意译了。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海瑞的清正廉洁很重要,为治水的百官作了很好的表率,但具体的工作还要手下的人来做。那些在工作中有一定实权的管理人员,也像海瑞一样,一心一意地搞好本职工作,不谋私利。比如说,治水肯定要购进相关的材料,负责购买的人员如果想谋求私利,那是很容易的。不同的供货商人为了做成这笔买卖,自然会想方设法打通关节。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材料的质量就得不到保证了。这样治水,自然也就会产生“豆腐渣”工程,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光靠海瑞一个人廉洁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强调手下官员的廉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直译的方法。译为“并且随同的官员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将“官”译为“官员”,将“人役”译为“差役”,就把随行人员分为官员、差役两个层次,可能学生更容易理解些。
  直译固然能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在遇到无法直译的情况时,借助意译,更能疏通文意。无论直译还是意译,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就行。况且,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达到同样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