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母语教学根植于本土而发展

作者:叶义基 梁经伟




  叶义基,广东省东莞市人,是享誉广东省的学者型校长,现为广东省东莞市光明中学校长、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常务理事、中国科协学会管理服务中心教育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从教43年来,叶校长潜心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国家教育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多篇论文获教育权威单位学术奖。
  
  南国的十二月,一切生命都在向摆脱压力的束缚、提升自我灵性、寻求自在的生活而发起冲击。带着突围语文教学的希冀,梁经伟(以下简称梁)专门拜访了东莞市光明中学“学者型校长”、语文教育界老前辈叶义基(以下简称叶),主要想请他谈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到底该怎样进行语文教学的问题。
  梁:叶校长,您是我们东莞市语文教育界的知名专家、也是老前辈,本已放下教鞭多年,但面对新课程改革中实践操作上的种种误区,对语文教育极度关注的您再也忍不住,又重新走向讲台,执教《“布衣总统”孙中山》,想给所有的语文教师展示一个您对新课程的思考和实践的课堂教学案例,对目前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纠偏”。我们广东省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四省试验区之一,很多教师对于语文新课程改革以后该如何进行教学,表现得很陌生、也很茫然。面对语文的新课程改革,您最想告诉一线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叶:我很乐意回答你这个问题。的确,现在在我们很多的语文教学现场,语文课堂教学已经完全走了样、变了味。很多语文教师觉得只有全面开涮传统语文教育才算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中只要稍微进行一点字词讲解、语段分析、篇章大意的概括等训练就仿佛贴上了“应试教育”的标签,陷入了对文本进行条分缕析的剖析之中,扼杀了语文的人文性,更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理念了。这种看法是非常片面的,其实我一直认为,我们语文教学不可离开中国的大背景,不可离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一性质,你看看那一个国家的母语教学不是根植于本土而发展创新的,哪一个国家的母语教学又脱离了语文作为交际的工具这一基本性质呢?所以,我觉得语文老师们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么样处理好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梁:您能不能结合语文课堂,具体谈一谈我们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到底该怎样处理好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问题。
  叶:谈到这个问题,我想说点题外话。现在有些所谓的专家,对语文教育研究得根本不多,就在那里胡乱指责,外行指导内行,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这一特性,致使我们许多年轻教师无所适从,教学失去方向,忽视语文作为语言文字的性质,把语文教学的阅读课上成了纯粹的文学欣赏课,不落实语言基础教学。甚至有人认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失败的,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其实我觉得,诸如“语文的性质”这样类似“主义”的问题无需再讨论,现在应该是研究点“问题”的时候了。要知道“人文性”不是语文学科的专利,语文学科最基本的还是“工具性”和作为“语言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牢牢把握语言文字,帮助学生打好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品味出语言文字背后的丰富的情感,才有可能体会汉语语言的张力和审美力,从而实现语文的“人文性”。
  具体要落实语文教学的语言文字的性质,我觉得语文教学应该着力于以下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字词教学,第二个层次是句子、句群的教学,第三个层次是语法知识(语法要教,但不需要纠缠),第四个层次是语言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第五个层次是欣赏能力的培养。其中一、二、三个层次的教学是基础,而目前新课程下的语文教育最忽略的就在一、二、三个层次的教学上。不知你注意到没有,现在的一些比较大型报刊杂志,用错词语、成语的现象屡屡发生;还有一些省级电视台,也时常出现读错字的情况。如将“陶冶(yě)”读作“陶冶(zhì)”,将“哨卡(qiǎ)”读作“哨卡(kǎ)”等,而所有这些都是忽略语文的一、二、三个层次的教学所致。
  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别忘了 “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讲”是教的方法,“不讲”“不教”是讲和教追求的目的和归宿)这个基本道理。上面五个层次是逐渐升级的,我们的教学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前进,只有逐步递进的教学才是合规律合目的性的,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目的。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我们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对“积累——整合——外显”(积累是内化的前提和基础,整合是内化的关键和过程,外显是内化的展现和终极)协调发展这样一个规律重视不够。不知从何时起,没有人再提语言文字的训练了。其实汉字是世界上非常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基本上是一种表意文字,当初造字时就是形音义的统一。形就是形态,表达一种意思,虽然随着历史的变革它的表意功能有所削弱,但有一些字仍然有比较鲜明的表意特点,我们了解了它的结构,就了解了它的本意。了解了这个字的本意以后,那么由这个意思演变出来的其它意思也就容易理解了,容易记忆了。句子、句群和语法教学在新课程中同样被忽略,很多教师不再对此作专门讲解,只是作为阅读材料交给学生自行阅读,学生也因为其枯燥而没有及时学习。这样到了高中以后,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语言及语法知识便无所适从,语言表达能力差,语法错误层出不穷,更谈不上理解欣赏文学性语言了,最终导致阅读的障碍。所以只有有了词语的基础,才可能积累一定的句子“语义模式”、段落“语义模式”,才可能去理解、挖掘、体验到文本的人文性,否则任何美好的目标都是空中楼阁,理解、欣赏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了。
  梁:据我的了解,叶校长您经常深入课堂,收集整理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种种案例,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一些现象也进行了深入地剖析,现在您能否结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具体谈一谈我们现在到底陷入了哪些误区。
  叶: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通过深入课堂,的确感觉到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中,有些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体现新课程本质的,而有些却是出乎意料、背离或者说误解新课程理念的。对于后者,我们通过冷静、客观、科学的分析澄清认识上的困惑,以积极有效的探索纠正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良性发展。我觉得新课程当中以下现象值得关注研究:一、当前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出学生忙于材料的搜集、整理以及热热闹闹、旁若无人地讨论,教师忙于一个一个活动的组织、展开、转悠,“唯活动是瞻”、“为活动而活动”等形式化、浅层化和绝对化倾向严重。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活动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真正的教育价值,如何更好地优化学生的主体活动的问题值得研究。二、我们在不少的语文课堂中看到,探究活动几乎成了惯例,不问知识内容,盲目探究,重探究的形式却无视探究的成效,没有正确处理好接受学习、探究学习方式的关系。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既有创新也有继承,那种片面推崇自主探究学习,视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习的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从而将探究学习与讲授式学习绝对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三、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里,我们经常碰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众说纷纭,而教师在此是“听其不语”,最后学生或是各执一词,不及其余;或是不得要领,无所适从。其实教师在此过程中,应通过对话、提问、比照、分享观点、合作反馈等交往环节来促进其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帮助学生克服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找到最优的解决策略。四、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听到教师对学生诸如“你真棒,你真聪明”、“good,good”之类的赞语,也不时能听到有节奏地“啪、啪、啪”地鼓掌声。一节课中,竞赛气氛热烈,掌声不断,赞声不绝。可再看学生,被表扬者,无动于衷,有时感到莫名其妙;赞美者则有口无心,鼓掌随心所欲。我们这时为何不想一想表扬、奖励的质量与频率哪一个更为重要呢?五、我还常见到这样的多媒体课堂:有的课成了一张张幻灯片的播放与讲解,一放到底;明明是需要学生通过文本描述来实现自我想象、联想、体验与感悟的,却要被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画面同化到统一的认知与体验上去。其实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是教师如何将注意力集中到我们的教学进程上,课件的内容又能围绕学生的需求来调控,不被信息技术所牵制,不被预设的某种“电子教案”所羁绊。六、我还注意到很多课堂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情景:教师一宣布讨论,学生迅速地回头,教室里立刻充满了热烈的讨论声,四人小组里,似乎每张嘴都在争先恐后地发出声音,却谁也听不见谁。几分钟后,老师一叫“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开始汇报个人意见。而在这一过程中,我看到的几乎全是好学生掌握了话语权,学困生只能袖手旁观。很多学生缺乏合作技能,不会倾听,不会合作,以自我为中心,无法进行相互学习等等,这时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合作学习的实效问题呢?
  梁:您刚才所列举的课堂教学中凸现的种种观念与行动中的困惑与偏差,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出我们语文课堂的现状,值得我们每一位新课程的实施者反思。那么您觉得在新课程背景下,到底什么样的一堂课才算是一堂真正的好语文课?
  叶:关于什么样的语文课才算是一堂好课,不同专家持不同的标准。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一个观点,不管是公开课、还是研究课,要成为好课首先必须是一堂“真实”的课,然后我觉得还必须具备以下标准:1.有一个明确、准确、现实的预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符合文本、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2.课堂教学中要全面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思维能力、解答问题的能力、透视教材把握问题的能力;3.有效提问与倾听,师生互动,在师生互动中产生新的教学资源,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还要创设有效情境,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合作探究。4.善于运用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5.科学而艺术地把握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很好地通过教材的教学,体现语言文字的功能,打好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同时通过整体的研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让学生在感悟作者思想的同时,使自己的思想得以提升,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好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