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例说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谌 华
语文课作为实施德育的有利阵地,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包罗万象,其中祖国壮丽山河、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爱国主义思想、为人民服务精神;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的崇高品质、世界各国杰出人物的优良典范等,都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和受教育的机会。“文以载道”,“道”就是思想内容,这些思想内容就是以语文教材为载体的,即以“文”的形式出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语文课文讲解的过程,必须是将“文”与“道”相结合,寓教于练,渗透德育的过程。语文学科中的品德教育形象生动,富有变化,避免了枯燥乏味的道理说教。它通过曲折的故事、美丽的传说、优美的语言,激发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使人们在潜意识中得到了美的教育,受到了美的启迪。教育中缺少了这一环节,便不再完整美丽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主动利用自己手中的武器,在学生听故事、诵诗歌、作分析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一、设计导语,渗透德育
教师设置富有感染力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兴趣,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一文,笔者在授课时精心设计了一个极富感染力的导语。导语是这样的:“同学们,你们领略过泰山的雄浑、黄山的奇秀、华山的险峻吗?你们欣赏过长江的秀丽、黄河的怒涛、漓江的清澈吗?你们是去过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称的桂林,还是到过素有天堂之称的苏杭呢?”这一番话,如一粒小小的石子砸在了平静的水面上,在学生的心中激起了无数的浪花,他们不由得在下面唏嘘、慨叹祖国山河之美,油然而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愫,唤起了他们游历祖国山水的渴望。很多学生在课下交流时都说,将来一定要到这些地方去看一看。这便是语文中的德育教育,且是其它学科不可企及的。其效果比单纯的政治性说教可能要好多少倍。
二、设置情境,熏陶浸染
感受所描绘的情景,是产生相应情感的基础,只有先入情入境,才能入神入心。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以显现形象,渲染气氛,增强语言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例如在进行《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欣赏了维纳斯的雕像,直观感受它的美。在教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篇课文时,我先富有感情地来诵读,将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来体会诗歌中的意境,让他们的思绪插上想象的翅膀,了解祖国的深重灾难、现在的飞速变化,从而领会诗中的内容以及祖国的富强。又如在讲析《我与地坛》第二部分之前,我先放了一首《白发亲娘》来创设情境,让同学们感受母爱的伟大;最后在《懂你》的歌声中结束这一课的教学,学生在歌曲的旋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史铁生对母亲的感情。然后我又不失时机地让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家人及长辈的态度,谈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就这样,在课文的分析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为人处事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我的呼吁》一文教学前,我先制作了一些幻灯片:在一片绿草丛中有一朵小花绽放,接着一个小女孩走过来折断了花,花朵在小女孩手中慢慢枯萎,留下的花茎上流出了一串串泪珠;人类在捕杀动物时动物发出的撕心裂肺的叫声。在学生观看这些幻灯片后我提出了问题——大家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想?你们可曾听到小花痛苦的呻吟,可曾注意到小花怨恨的神情?学生回答后,教师作总结:当我们在残害动植物时也给他们造成了痛苦,而我们没有意识到,因为我们对生命进行了等级上的划分。事实上,生命是同等的,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弱小的生命?……最后引入到课堂中来。通过观看幻灯片让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三、深入挖掘,拓展延伸
人生观、世界观,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而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内涵,在政治课中有系统的阐述。那么在语文课中又怎样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呢?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笔者渐渐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那就是深入挖掘、拓展延伸。也就是说,在挖掘教材的同时,引伸出一些与生活贴近的例子,以达到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这种方法适用于讽刺性极强的文学作品中,尤其以小说为主,还有一些杂文也可适用。在教学当中,教师先领着分析课文,然后组织讨论,接着让学生联系实际——即与之相关的人与事,最后依据情况或辩论或写成作文。
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守财奴》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小说中的主人公葛朗台,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吝啬鬼形象。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的联系了。”这篇小说与马恩的话都在告诉人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便是人们生活中的轴心,那么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对金钱问题又有哪些看法呢?他们也想有这样的人生吗?这样的人生、这样的价值观念,中学生能效仿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来体会教师的平凡与伟大,了解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比如孔繁森、李素丽等,同时再列举出一些反面事例,如陈锡同、赖昌新等一些被金钱诱惑的人的下场。从而让学生明白,在生活当中,钱固然是重要的,但人们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我们的一生应该向张海迪那样活得有意义,虽然身残却为人类做出了贡献;我们的生活应该向李素丽、雷锋那样在平凡中闪光。通过这样的挖掘与延伸,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了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教育,把深奥的道理明白化了,学生更容易接受。然后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辩论会,辩题是“怎样对待金钱”,学生们在唇枪舌剑之中,明确了生活的目标。很多学生在日记中写上了这样的话,从葛朗台的身上,我懂得了人不能只为钱而活着,那样的活法太没趣味了,我虽不能把钱视作粪土,但我要使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意义,常言道“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教育的效果便显而易见了。语文课中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就是这样,这比政治课上大道理讲解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因为它不再是干巴巴地理论说教,而是转移成了形象的、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了。语文课上的教育虽与政治课不同,却收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四、以点带面,循循善诱
中国自古便有文明古都、礼仪之邦的美誉。勤劳善良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瑰宝,这是子孙后代享用不尽的财富。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哪个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呢?这些传统美德决不能丢。作为教育工作者,决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教育。
现在的中学生,头脑中勤俭节约的概念早就化为乌有了,他们花钱如流水,他们不懂得珍惜粮食。由此可见,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课堂上决不可面面俱到的去讲,那么就得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了。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在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这里让学生感到坐享其成、好吃懒做、挥霍浪费、暴殄天物均是可耻的行径。由这一点,让学生联想到许多相类似的情形,带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面,孔融让梨、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让学生为中国悠久的文明而骄傲自豪。
以点带面,循循善诱,这是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武器,更是教师应经常采取的教育方法。语文课堂上的教育更离不开这一形式。这种方法,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时间限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课文的讲解中应随时穿插,灵活应用。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我们应注意按照语文学科的特点来促进语文与德育的有机结合,真正体现语文学科“辞章”和“义理”的联系,授业与传道的结合,使学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思想上得到长进,品德受到熏陶。此外要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中蕴藏的德育因素应做到在教学中自然流露,而不应刻意地去追求德育渗透,那样就使语文课变成枯燥的政治说教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