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利用教材平台拓宽学习空间

作者:刘 捷




  现在中考语文大多不直接考教材内容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轻课内、重课外的这样一种极不正常现象,让语文学习成了无根的浮萍。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认识到语文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没有充分利用好教材,没有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要让教材发挥其价值,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平台,引导学生的学习,将他们引向更深更广的语文学习空间,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拓展。
  
  一、延伸知识,激发兴趣,引向深入
  语文新课标中关于文学作品教学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逐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由此可见,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时要联系相关文化背景资料来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特别是那些距现代历史久远的文学作品,学生所不熟悉的生活素材。学生由于受到感性认识的限制,很难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在上课时可选择性地补充相关文化背景的材料,同时也留一定的空白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认识和提高。他们在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扩大视野激发阅读兴趣,较深层次的理解课文内容。如教课文《杨修之死》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查阅《三国演义》中与杨修有关的章节及介绍曹操的资料,学生初步感知这两人的故事,教师上课时学生就可以结合自己掌握的资料透彻地分析人物,对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形象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课后再让学生读《三国演义》中介绍徐庶及曹操身边谋士的故事,了解曹操的用人之道,并给学生布置几道论述题:《我说杨修之死》《杨修之死谁之过》《我眼中的曹操》《我看曹操的人才观》。这样通过勾联与课文内容《杨修之死》相关的故事、人物及历史资料,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拓宽了阅读面,同时也激发了阅读《三围演义》的兴趣。
  
  二、拓展阅读,增强积累,提高素养
  学生现在所用的教材每学年至多不过六七十篇,初中三年所读仅两百篇左右,老师在教学中若死守着这几百篇文章,不用别的文章来比较、补充、印证,势必会导致学生在文化、知识方面积累少,才智、情感、认识等方面欠缺,对作品理解肤浅,知识面窄,语文素养低。所以教师在教课文时,只能把课文当作例子与出发点,外引与文本相关的阅读材料,补充相关的知识、文化、思想等内容,向四面八方展开,让学生通过联想,感悟体验作品。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动许多文章,学生的知识面就可以拓宽,认识水平就可以提高,例如:学习《孔乙己》时可让学生读鲁迅小说中的《故乡》、《祝福》、《药》等作品,将这几部小说中的主人翁与“孔乙己”作个比较,分析这些人物形象的异同,编辑一册《鲁迅作品人物画廊》,并对人物写100字左右的简介,并在班上开展“鲁迅小说交流会”。学生通过这一活动就能够透彻地了解鲁迅的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性,体会鲁迅小说主题的深刻性,同时也学到了阅读小说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丰富思想,内化感悟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语文的“人文性”,注重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的语文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托,把教材“这本小书”和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加强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沟通课题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将源于课本的间接经验与学生生活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其情感世界,提高认知水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实现课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在教课文时可与学生的认识、思想、爱好、兴趣、感悟、想象联系,也可与生活环境、自然环境、身边的人物事件等联系,使学生深入品味作品的内涵,受到感染,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并引发新的联想、激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感悟。冰心的《谈生命》和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都写出了生命中的痛苦,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学生可结合身边的人的一些事例谈谈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得到了哪些生命启示,从而懂得珍爱生命。学完《背影》谈一谈自己的父母。要求结合“我”深受感动的一个情景、一个动作、一个片段或一件事谈,以亲身经历的感受产生与作者感情共鸣,体味人间真情。
  《树》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沉思考和深重感慨。学生联系所生活的环境谈把森林搬进城市的利弊,及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让学生关注生存空间,关爱家园。通过这样的链接,将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和语文生活的教育意义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思想丰富,对生活的感悟加深。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立足课内,落实教材的知识点,同时又放眼课外,课内延伸,课外拓展,使语文教学不拘泥于课本,语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延伸,将生活之水引入课堂,将语文学习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语文课堂会如汩汩的泉水永远充满活力,学生在此戏水会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