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语文教学中的延伸设计

作者:沈小凤 龚 颖




  为了从根本上消除应试教育的阴影,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优化延伸设计是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经。这里所说的“延伸”,主要是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正在学的知识和已经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知识间的联系,懂得学有所用。能够主动深入思考问题,自觉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摒弃应试教育的观念
  新大纲在导语部分,规定了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目的部分,规定了要“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和要求部分,对阅读规定了能对课文“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写作规定了用文要“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展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养成多写多改互相交流的习惯”。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部分,规定了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评价部分,规定了要“有利于学生独创精神的发挥”。从新大纲的新规定可以看出,大纲特别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延伸设计的地位也就显得尤为突出。
  教师应该在新大纲的指导下,将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重新整理,加入更新的延伸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多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思考,发散思维。
  
  二、打破一本万利的格局
  “本”既教材。教材对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教材就没法上课,学生也就失去了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依据。有的老师因此死抱教材,照本宣科,将教材讲的过细过杂,自认为该讲的都讲到了,对自己、学生都有利。教学时,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一本万利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仅靠教材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事实上,我们的教学目的不是为了明白这个例子,更重要的是要深刻理解这个例子,并非触类旁通,在生活中能够灵活应用,“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除了教材这个例子,还需要一些辅助资料,比如各类图书,必要的教学挂图,以及一定数量的报刊、声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这个例子,甚至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亲临实地,学习在教室里听到、见到却体验不到的知识。具体的说,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收集、整理、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挂图、音像等,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和质疑,鼓励学生求异和创新。其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多鼓励学生联想、想象、推想、猜想,通过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各种练习,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辐射思维,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全面得到训练,避免只在教材里兜圈子。再次,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开放式的环境,使语文的课堂教学与学校、社会的语文学习相沟通。
  
  三、更新因循守旧的教法
  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对每届学生施教模式几乎是固定不变的。这种旧模式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抑制了学生创造才能的发挥,妨碍了学生特长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思想素质的发展,导致很多学生不会学习,更不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为改变这种教法,教师必须按照语义自身的规律,联系生活实际,不失时机地更新并制定“延伸”设计,要求设计恰到好处。比如,可以根据要学的知识体系认真而有计划地开展诸如诗歌朗诵、戏剧表演、小说复述、散文品析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引进时代气息,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各种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联系起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学生在生活中也渐渐明白:语文是个万花筒,身边处处是语文。从而让他们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就作文教学来说,可以把作文和学生的多种生活实践起来,采取习作展览,演讲比赛,编故事,当小记者采访,自办小报等多种形式,使原来害怕作文的学生兴趣盎然。具体地说,在学习《兰亭集序》时,可以联系已学过的《胡同文化》巩固有关序的知识;在学习《过万重山漫想》时,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这样一个延伸题目:“人类历史由无数‘第一个’,串连而成,同学们成长历程中也有无数个‘第一次’,请同学们把至今仍撞击着你心灵的‘第一次’写出来。”这样的延伸设计,能使学生既爱学习,又会学习。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中学语文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消除高中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改变高中语文教育因升学而造成的令人窒息的氛围,应高度重视知识的延伸,优化延伸设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让社会将来得到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