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深入文本读出个性

作者:周晓云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重要板块,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长期探讨的话题。语文教师在苦苦探索的同时,也走入了一些误区,如只重视语文知识的讲解、灌输,而忽视语言材料的积累、内化和语感的积淀,急功近利,结果,不但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反而扼杀了他们的阅读兴趣……近年来,我校开展“个性化阅读”的教研活动,本人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感受颇深:只有深入文本,读出个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阅读能力。
  苏轼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确,“读是阅读教学中不贰的法宝”,无论如何改革,阅读教学首先必须以文本为基础。只有把课文读好了,才能很好地感知大意、透彻地理解内容,实现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才能引发学生自己的思考冲动,并下意识地体验感悟,激起共鸣,激发表达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人的性格、经历、基础不同,学生的理解也会有差异,表达出来,自然精彩纷呈、个性十足。正应验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当然,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要设计有利于学生个性解读的问题,允许他们说真话,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这样,个性化阅读教学激活了学生思想,自然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因而课堂上时有令人欣慰的一幕出现,许多是以往不曾遇到的。
  如在《越巫》教学中,就有学生质疑,既然越巫“舌缩不能言”为何马上又有“亟扶我寝,吾遇鬼,今死矣”的流利表达?我立即问:“你们认为如何是好?”学生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在越巫的话中加上几个省略号,以示断断续续就可以了。我当即大加赞赏,学生也颇有成就感。这节课之后,他们发言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许多。
  读好了文本,整体感知加强了,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也凸现出来。上《我的叔叔于勒》时,学生认为菲力浦夫妇太没人情味儿了,只认钱,对他们极端鄙视。当我问他们:如果你的亲人处于这种境况时,你接不接?他们异口同声:接。但有一个学生这时却突然站起来问:如果替当时境况下的菲力浦夫妇想一想,到底该不该接叔叔回家?往年的学生几乎统一了口径:叔叔太可怜了,让人同情,应该接回家。可今年的学生这时沉默了,一会儿后,他们有了新观点:有的说,叔叔如今的遭遇的确令人同情,但这是他为早年的荒唐所该付的代价,只有这样,才能警醒世人。还有的说,虽然从感情上讲该把年老的叔叔接回家,但从“我”家的实际情况理性的分析,经济条件根本不允许,接叔叔回家,对双方都无好处。有的说,可以认,但不能接回家。还有一个学生在发表看法之前羞涩地发表申明:我不是一个无情人,但……惹得全班哄堂大笑。在这片笑声中,学生不仅读出了常规的主题,还读出了许多小人物的悲哀。就连一向沉默寡言的学生也不禁眉飞色舞,和小组成员交流起来。个性化阅读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读出自己来,说出自己来,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阅读的主体,投入到学习中。
  刘勰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要想进入作品的情感领域,只有“披文入情”。《不朽的失眠》是一篇语言优美、情感细腻的散文式小说,赏析语言、体验感情是本文的重点,声情并茂地朗读是基础,但却不能离开生活,如果离开了生活经验,语言文字就只能是干瘪、死板的符号。因而在个性化阅读中,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才更真切。有学生说读到捕鱼人撒空网的时候,情不自禁想到自己辛苦求学却无多大长进,不禁一阵心酸。在张继的失意里,许多学生回顾了自己曾经遇到过的委屈、无助、伤心的经历,激起了感情上的共鸣,对文本的解读也更透彻了。在张继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教室的设计中,学生争先恐后向他表述各自的想法。
  深入到文本中,学生才会读出自己,得到了老师的鼓励和尊重,学生才愿意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当然,哈姆雷特终究只能是哈姆雷特而不会变成别人,因此,教师的引导也十分重要,即便是创新也不能没有根据地胡编乱造,在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探索中,我们有责任呵护每一颗刚出土的新芽,但一定不能走入另一个误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