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作者:徐秀莲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高消耗、低产出的严重弊端。为了应付高考,绝大部分老师只注重于课堂课本内容的教学,忽视或轻视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农村中学的课外阅读状况特别堪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不够;2,阅读兴趣不高;3,阅读面较为狭窄;4,课外阅读的途径欠合理。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课外阅读的意义,其次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是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应正确引导。
  由于学生的课外阅读难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也就很难得到有益的指导,而许多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要想理解其深刻的主题,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对于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兴趣。退一步讲,即使勉强阅读,也只能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遣词造句上,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其思想和艺术价值。此外,由于缺少指导,在课外读物选择上也存在盲目性的弊端,一味地以“有趣”为选择标准,忽略其它方面,以致于所读书籍的品位较低,甚至一些坏书也成了中学生手中的“常客”。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以指导: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持续进行课外阅读的保证。常用的是“定时”,每天都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定量”,或每天阅读2~3小时,或每天阅读文字量7000-10000字;还可“定册”,规定时间读完所读的几本书,其目的是确保阅读的时间和数量,逐渐形成读书自动化——即习惯。
  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常用的方法是“定计划”,读什么书,如何读书,什么时候完成,都要有个计划,以约束自我。然而养成阅读习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持之以恒、形成习惯。
  
  二、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应有足够的信息源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同时,还要有教师、学生、家长的协调配合,为学生提供可进行课外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校阅览室、图书馆定时向学生开放,不再是摆设的“花瓶”,并实行开放式借阅,充分体现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学校应及时增添新书,并通过图书馆告示栏和校园网公告新书目录,以供学生借阅。
  
  三、要指导恰当的阅读方法
  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运用剪辑法、文摘卡片法、写心得体会法、编写提纲法、列表法、批注法等多种多样的读书方法把自己感触最深的内容摘录、圈点起来。
  
  四、指导选择读物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也注意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但是,在指导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师的喜好为主,老师认为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文章值得阅读,便布置学生去阅读,而且采用统一的方式(如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进行检查,并未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没有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体验,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孩子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范围要广,内容形式力求多样化,不仅要有文艺读物,也要有通俗的科技读物、政治读物等,既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又要读“必读之书”,注意“营养”的丰富,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自身的终身健康发展。进而使学生养成高雅的读书情趣。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一文中说,“只看文学书也是不好的,要像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2)选择读物要和课堂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相配合,既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使学生扩大眼界,增长知识。叶圣陶说:“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若结合课文教学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就能收到最佳效益。如学习《鸿门宴》,课外阅读《项羽本纪》《刘邦本纪》等,对学生了解楚汉之争、刘、项性格、评价人物、理解课文大有裨益。
  (3)考虑到学生学业任务繁重,平时尽量让学生选读精短的作品,假期选读一定量的长篇作品。
  
  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评价
  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养成习惯,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总之,开展课外阅读好处多多,收益很大。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语言文学材料可以实现六个“获得”:(1)获得间接经验作为写作材料;(2)获得作者的思想、道理,形成观点,可供思考和立意;(3)获得作者的感情以陶冶情操;(4)获得认识事物的方法,以便自己会观察、会思考;(5)获得表达方法,布局谋篇,铺陈比兴有所借鉴;(6)获得语汇有了语言积累。
  既然如此,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只要我们真正行动起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水平一定会得到提高,高考中也就能够应付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