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引导学生走进名著天地

作者:王 武




  有人说名著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茫茫书海,巍巍书山,学生往往难于入手。相比较而言,名著或拥有气势恢弘的战斗场面,或是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或有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加上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主题,学生不易找到切入口,从而产生一种畏难心理。因此,教师可从多个角度指导学生走进名著天地。
  
  一、歌曲赏析
  《西游记》:“你挑着担,我骑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在男高音高亢的旋律中,让人明白取经之路的艰辛。不同人物行路的方式清晰地体现。朝霞与四季的时间变幻,坎坷与艰苦的不断。无论怎样,让人明白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整个歌词给了人一种精神的鼓舞。
  《红楼梦》:“一个是阆园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从凄婉的曲调中,让人感觉这是一个悲剧式的故事,主人公因何相遇也点出其背景,一块女娲补天之玉,一棵昆仑山的仙草,给学生一种神秘感,而为何女主人公绵绵不断之泪,更易引起学生的探究。
  《水浒》:“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说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啊!”这是一种带着男子汉野性的歌声,并非唱出而是“吼”出来的,这正好切合了书中人物的特点,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群野性的好汉,“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更能让人联想到这种性格和书中出现的多个故事,同时又让学生进一步思索,为何要风风火火闯九州,结果怎样?
  《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白发渔樵江渚上……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作为《三国演义》的篇头词,加上浑厚的歌声,似乎让人看到了发生在长江流域的无数战争,又让人明白了这是一群英雄参与的战争,那水那山那太阳还在,叱咤一时的英雄却都已成为历史了,留下的只有给人的回味、思考。
  经典的影视,必留下经典的曲调,四大名著的主题歌,更是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抓住不同类型不同曲调,通过分析歌词的意义内涵,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名著,更带着探究意识自觉地进入其中。
  
  二、故事介绍
  相对于整部庞大繁杂的小说来说,要了解或掌握其中一个典型故事,比了解全书要容易得多,一个简单的故事,只要熟悉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即行,如:《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拳打镇关西”,《三国》中的“空城计”、“草船借箭”等。当然在简单了解的基础上,如要详细复述,那还得掌握故事中的多种描写手法,如渲染气氛的景物描写,刻画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手法,了解到的故事会更加丰富,在此基础上,或开故事会,或每天花一定时间轮流讲述,逐日逐周积累而达到化整为散,变散为整的目的,而且有了熟知的情节,也为整部小说的阅读打开了一个缺口,由于故事不按一定顺序,跳跃式进行讲述,势必会令学生产生思考,为何会产生这事?这事以后怎样了?为达到目的,不得不先行去阅读以解心头之疑,如此,阅读整部作品即像开垦荒地一样,不断从已垦之地向周围陌生之处延伸。进而达到由无数小板块形成一个大板块,达到了解整部作品的目的。
  
  三、人物找寻
  一部纷繁复杂的文学巨著,几百个人物的聚集、情节的曲折绵长自不必说,要理清什么故事,什么场合出现什么人物,极易混淆不清,更会令学生产生一种烦躁与恐惧心理,失去阅读的兴趣,化繁为简,抽丝剥茧,不失为一种好的阅读法。如诸葛亮有关故事为:一副对联,两次出师,三顾茅庐,五丈原殒,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八阵卦图。初涉文学巨著的学生,选择专读“一个人”之法比较可行,即抓住有关人物的内容阅读,其他内容跳过,使内容上紧缩,时间上省略。
  通过这种单一式人物相关内容的梳理,除积累一系列事件名称外,作者运用哪些描写手法刻画人物,人物的性格特点如何,读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都能在阅读过程中一一体会或表现出来。运用此法,类推阅读,通过对几个人物的梳理,在不断交织和相互补充中感知整部作品。
  
  四、诗词探索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相应的指导方法,对于一些文学功底较好的学生不妨为他们定位高一些,直接让其进入名著的诗词天地,这是一种带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引导法。诗词具有较强的凝炼性,字面意义较易理解而深层含义却需花时间探究,其中人物的性格、事情的背景、作者的评价、反映的主题、写作手法等或多或少地渗在其中,而这会使一般学生望而却步,但对文学水平较高的学生却是一种经得起的挑战,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语言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如《红楼梦》中有关“金陵十二钗’”书中诗词既有隐含人的名字,又点出了其人生命运的概况,更有语文知识中“谐音”等手法的运用,阅读与探究声可寻题外之意,言外之音,追溯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