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怎样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语句
作者:王柚田
一、记叙文
记叙文可写人、叙事、状物。有时用抒情、议论引出叙述,以创设特定的情感氛围或点明题旨;有时在记叙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生发出议论、抒情,阐述人物、事物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因此,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注意那些议论句、抒情句。杨朔的《荔枝蜜》是一篇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记叙文,开篇写道:“花鸟草丛,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这些语句不仅制造了文章的悬念,提供了行文的线索,还从反面定下了感情的基调。接着,作者边叙事边议论抒情,三次纵深联想,掀起三层感情波澜,由物及人,以事推理,使全文一线贯串,浑然一体。
回忆性的叙事散文,其结构多为“眼前——往昔——眼前”。这里有两个切换点:一是由现实转入到回忆,二是从过去拉回到现实。二者衔接得好,就会语脉连属,否则就会文理脱节。因此,这两处的过渡性语句对文章的结构来说至关重要。如《故乡的榕树》,眼前的榕树自然地触发了作者的怀想——“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遐思悠悠,寄情于物。在描述了故乡的榕树及有关的人、事之后,作者便用“那样的日子不会回来了。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而人也已离乡千里万里外了”等语句回转到现实,将一股浓重的思乡情结推向高潮。
当然,大凡文章中的过渡性语句都得留意,它们是文章这根“长链”中的关纽——起承转合的标志。
其次,即使简单的事情也有个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而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又须按照一定的“序”来选取、组合材料。因此,在阅读复杂的记叙文时,我们要紧紧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标志,找寻那些表示时空转换的关键语句,这样才能理顺事件的来龙去脉,揣摩文章的立意结构。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从时间上看,它采用了半倒叙和顺叙相结合的方式;从空间上看,它运用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平叙法;而“平陆事件”的特殊意义正是通过寻找、运送特效药这条主线来展现的。
二、议论文
议论文是一种议事或者说理的文章,它有明确的观点。把握议论文中的关键语句,自然首先是中心论点,这是“一篇之主脑”。有时,作者化整为零,将总论点分解为几个分论点,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论述。对此,我们不仅要把握这些分论点,还要弄清楚总分关系及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如《理想的阶梯》,文中三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分别有所侧重地从目的、态度、意志三个方面剖析论证中心论点:
还有少数议论文只有分论点,如巴甫洛夫的《给青年们的一封信》,它向献身科学的青年们依次提出了三点希望:“要循序渐进”、“要虚心”、“要有热情”。
其次,议论文的某一段、某一层往往有自己的中心句,成为统率本段、本层材料的小论点,或总领后文,或收束前文,或承前启后。把握了这些关键语句,不仅能有效地把握了全篇的要点与思路,还可进一步把握段落内部的层次结构,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等文。
当然,中心句并非议论文所特有,记叙文中有些段落也有中心句(有的还不止一个),如《回忆我的母亲》。同样,抓住了这些关键语句,既可以简捷地概括出段意,又能准确地理解全段乃至全篇的内容。
第三,有的议论文或全篇或局部地比较论述某两者之间的关系,那些阐明其异同点或辩证关系的语句,大多包含着主旨的基本信息。如《科学和艺术——一个硬币的两面》:通过对比科学与艺术的各自不同特点(第五段),说明它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通过揭示二者之间的众多相关性,归结出它们同属一枚硬币(“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性和富有意义”)。浏览时如能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对这篇科普演讲词也就有了正确的感知。《当代科学对文化的影响》则更明显:开篇通过分析科学与文化的不同特性,自然推导出全篇所要论述的一个基本观点——“文化需要科学的冲击”;在经历了四个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美、科学文化)的有力论证之后,再辩证地阐述二者之间的影响与制约之关系,由此而得出全篇的主旨——“科学文化要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