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课改背景下的作文教学改革
作者:郑远祥
课程标准的出台,为作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具体目标,领悟其精神,把握其要义,是实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一)作文联系生活。生活是作文之源,是作文之水,没有生活,作文便会失去源头活水;生活是作文之根,是作文之本,没有生活,作文便会成为无本之木。课标特别强调作文与生活的联系:一是强调作文来源于生活,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求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教师“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进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不仅要求学生主动关注生活,深入生活,了解生活,观察生活,进而表达生活,同时要求教师进行有力的指导,贯穿于作文的指导与评价的全过程。二是强调作文服务于生活,应根据生活需要进行写作,课标指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方式写作。”就是要求根据生活需要来选择写作方式。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而“运用常见的方式”表现生活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二)叙写真情实感。课标“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做真人,说真话,抒真情。课标多次提到“自己的”“真情实感”之类的词语,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评价建议中更是将“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作为一条重要标准来评判一篇作文的优劣。课标试图解决长期以来存在于学生作文中“假话成堆、空话连篇、套话不断”的现状,使作文成为学生表现社会生活、叙写真情实感的工具,成为学生做“真人”的写照。(三)作文个性化。课标多次强调“有创意地表达”,在阶段目标中说:“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要求学生能够用独特的眼光观察生活,并用独特的方式来表现生活。在“实施建议”中说:“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既是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的理解和认识过程,也是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来创造性地描述世界、表现生活、抒写人生、表现自我的过程。在评价建议中要求“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有创意地表达”就是要求作文应富有个性,避免“千篇一律”“千文一面”,写出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看法。刘锡庆先生认为:作文,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创造”活动,以个性为灵魂,作文个性化应渗透在构思、取材、主题、结构、语言等作文的方方面面和过程始终。作文个性化是课标对作文教学的一个突出贡献。
为实行作文教学新理念,实现作文教学目标,必须在反思传统作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作文教学全面而彻底的改革。
体现一个宗旨: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应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写作的过程应是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过程,是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过程,是学生与自然、社会、自我心灵交流与对话的过程,是锻炼心智、拓展思维、丰富知识、培育才气的过程,是培养语感、展示才情的过程,是学生创造精神产品的过程。它和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一起构成语文课程的大厦,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上担负着独特的重要的角色。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现生活,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发展思维,培养健康向上的情感,就是作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了。
实现两个转变:转变写作教学的根本观念与转变学生在写作教学中的被动局面。要彻底跳出作文教学的技术观,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并用他们独特的方式表现生活,这样学生的作文才真正富有灵性,富有才气,有真情实感;要彻底跳出教师主导甚至主宰作文过程的主导观,少给甚至不给条条框框、理论方法,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表现、去讨论,教师只起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抓住观察、选材、构思、起草、加工等关键环节巧引精点。学生是写作的主体,写作的主人,在作文教学中,应让学生选择写作而不是写作选择学生。传统作文教学最大弊端之一就是写作选择学生,我要考试你必须学习,我出一个题目你必须按题作文,我给你一个框架你必须在框架内“填空”。学生没有写作的自主权,完全是被考试被教师赶着鸭子上架的,造成对作文的畏惧和反感。课改背景下的作文教学首先就要革除这种弊端,让学生选择作文,有自主作文的主动权,完全可以写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现生活。
加强三个积累:语言的积累,知识的积累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语言积累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关系着能不能游刃有余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创造性表述”生活的质量。因此要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特别是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丰富自己的表达,借鉴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理解。同时,深入生活,学习并吸收民间具有表现力的语言,还可以利用影视、网络等来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知识积累的途径多种多样,生活知识和书本知识同样重要,因此要引导学生广泛学习知识、积累知识,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学习及写作之中。生活经验的积累于写作非常重要,是写作的基本素材,没有生活经验就没有写作,生活经验愈丰富作文素材就愈丰富。因此,要引导学生深入社区、街道、工厂、农村,去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获取生活的直接经验。还要引导学生多和他人交流,获取间接生活经验。
坚持四个开放:开放命题,开放课堂,开放过程,开放评价。将命题作文与自由命题作文结合起来,提倡更多的自由命题作文;将独题作文与多题作文结合起来,提倡多题作文;将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结合起来,提倡话题作文;将教师命题作文与学生命题作文结合起来,提倡更多的学生命题作文。从而实现作文命题的开放。作文教学不应该局限在课堂,要向课外开放,向家庭开放,向大自然开放,向社会开放,在自然与社会中孕育情感,孕育作文。少写或尽量不写课堂作文,多写或全写课外作文或自由练笔。作文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生发灵感,孕育情思,选取素材,提炼加工,修改成文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可以指导,可以点拨,但绝不应该越俎代庖,主宰课堂主宰整个教学过程;应将作文的过程交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围绕主题交流讨论,确定文题,选取材料,构思起草,加工成文。让学生自己控制作文的过程,在过程中体验作文的甘与苦,成功与欢乐,在过程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传统作文的评价都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掌握了绝对的控制权,按照我的要求、符合我的胃口的都是好作文,否则都是不合格的作文,这严重挫伤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课改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强调多元评价,必须走开放之路,让学生自己、让同伴甚至让家长参与评价。
探索五个突破:突破作文的时空限制,突破狭隘的作文观念,突破为作文而作文的教学方式,突破理论——范文——作文的教学程式,突破单一的作文评价。传统的作文教学局限在教室,控制在课堂,在方寸之间构思,在有限的时间内为文,对学生灵感的启迪、视野的开阔以及自由发挥都极为不利;课改背景下的作文教学改革,必须打破这种时空制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在生活中轻松为文,快乐为文,完成一次次心灵的历练:是谓突破时空限制。传统意义上的作文,都是教师命题并给予诸多限制的课堂作文,一学期7到8篇;课改背景下的作文,已远远不是这种课内作文了:要求我们必须突破课堂作文的局限,引入课外练笔,可以是日记,可以是随笔,可以是记实,可以是想象,可以是诗歌,可以是小说散文,可以表现社会万象,可以抒写心灵感悟……树立大作文观念,突破狭隘的课堂作文观念。传统意义上的作文教学,是为作文而作文,将作文教学孤立起来;课改背景下的作文教学,要将作文教学与阅读、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追求语文教学的综合效益:在阅读教学中学习文章范式,掌握文章表达技巧,多读多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训练口头作文,实现口头与书面的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有许多动笔的机会,又有许多口语交际的机会,也应充分利用每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训练学生的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传统的作文教学已经程式化:讲解作文理论、作文方法——出示范文让学生阅读理解——布置题目学生写作,几乎千遍一律,没有多少变化;课改背景下的作文教学改革必须突破这种程式,创建多种多样的学生喜欢的作文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为灵魂,以开放为载体,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习写作。传统的作文评价大多是一元评价,且大都是书面评价,面孔死板;课改背景下的作文教学改革必须革除这种评价的弊端,实行多元评价:将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结合起来,将“背靠背”评改与“面对面”评改结合起来,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将技术性评价与情感态度结合起来,将终结性评价与随时评价结合起来,将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结合起来,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