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努力创造活的语文课堂
作者:王 莹
一、课堂教学中,情感交流是不可或缺的。
国外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以机器人或电脑代替教师从事教学,但效果很不理想。可见,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机器不可替代的,为什么呢?因为情感和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教师作为“人”,具有机器所不具备的情感,而情感恰恰是人类(当然包括学生)在一切社会活动(当然包括学习)中所最需要的。因为机器无法了解学习者当时的思想、心理和其它思维活动,只是凭应答或反馈的功能传授知识。学生长时间和机器对话,无法进行感情交流,无法获得情感需求,其学习的兴趣受到了抑制。所以,“情感”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可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得信息,并能较长时间保留记忆。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课堂教学中情感交流的作用,让课堂变成一个活的“情感场”。在课堂教学中,要以良好的情感去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非智力因素。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有不同的方法:第一,巧设课前导语。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处理情感。精彩的导入语,只要两三句话就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之较快进入课堂角色,激发其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第二,合理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对于初中生来说,“兴趣”在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善于运用教学手段以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则成了教学成功的关键。文科的情景对话,说唱结合、角色表演等,理科的教具运用、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实验等这些不同的教学手段,都能为各学科的教学注入新的生命。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视听手段,通过生动有趣的彩色画面,活泼悦耳的解说对话实施教学,就能营造良好的“情感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不知不觉被引入知识的海洋中,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得信息,增长知识。第三,除此以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助于建立“情感场”。在课堂教学中应多表扬鼓励,忌批评打击,注重培养其坚强自信、乐观向上的良好品质,充分发挥其自觉性和积极性,去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动态生成是激活语文课堂的有效途径。
新课改给我们激活语文课堂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我们看到了令人振奋的课堂风景——很多老师正在努力把语文课由静态推向动态,由呆板酿成鲜活。我们每天都在实践、都在享受生成的精彩中带给我们的和谐与快乐。矛盾发展中,和谐是动态的音符,和谐是美好的共振。新课程,我们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更多发展的空间留给了学生,新课堂是动态的,是在不断生成中和谐发展的。强调生成并不等于否定预设,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预设是基础,没有预设的教学是盲目的、随意的,难以获得成功。我们要摒弃的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追求的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弹性”设计。
具体地讲,弹性设计是指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处学生会不会有疑问;这一点他们是不是感兴趣;这一段孩子们可能有哪些生活的体验;读到这里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有满腔的情感要表达……设计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弹性空间,任孩子们的思维自由驰骋。所谓弹性是基于生成的,是以学生有效的学为基础的,更具方向性和成效性的灵活的板块式教学程序,是弹性预设的首要特征。
三、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其实,课堂不活,也跟我们目前横行教坛的应试教育有关。学生整天忙于“题海战术”,普遍没有时间阅读课外读物。而阅读是增强语文兴趣、提高语文能力的必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已经明确关注学生的阅读需要: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课标”同时还要求,语文阅读活动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很显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意识到培养阅读精神高度的重要意义,较之于过去的语文大纲有关要求,新课标更加关注人文精神。这正是对若干年来语文苍白无力状况的大逆转,反映了语文学科向着人文精神的阔步回归。
但是,如今的学生阅读现状依旧令人十分忧虑,读书群体的单一,读书人数的锐减以及读书层次的低浅,且不说阅读的精神高度难以企及,就连最起码的阅读需要也无法保证。这从我国图书的出版销售令人汗颜的“少量”便可窥见一斑,非小说图书只要销售超过一万册,就被认为是畅销书,而在美国一般都能达到数十万册甚至数百万册。这样的现状,反映到语文课堂上,必然导致学生对高雅文学的失趣,上课昏昏欲睡。
总之,语文教学的形态和途径多姿多彩,我们必须结合语文课堂自身的特点,根据教学实际,把活的教学贯彻渗透到教学实践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