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让音乐飞进语文课堂

作者:方创基




  本人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在师范学校学习期间,接受了较系统的音乐教育,也接触了大量的民族歌曲与流行歌曲。在教学闲暇之时,我常想:如果能将音乐与语文联系起来,让乐感去激发学生的语感,那该有多好啊!于是,在备课时,我就想用一些乐曲或歌曲启引课题,激发学生的感情,并大胆在教学中进行尝试。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音乐是可以引入语文课堂的,它对语文教学有着多方面的作用。
  
  一、音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起点,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而音乐则可以作为一种新颖的选择。
  沿海地区的学生因受港、台电视的影响较多,对港、台两地的流行音乐相当喜爱。我就以“音乐”为突破口,让学生重新认识语文,爱好语文。有一段时期,香港电视在播放由歌舞剧改编而成的电视连续剧《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很多学生都有收看,他们对剧中的主题歌曲更是乐唱不已,我紧紧抓住这个时机,启引学生学习第五册第七单元——戏剧。在学习《白毛女》选场这一课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近来看的电视剧《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其实是由歌舞剧改编而来。那么歌剧有些什么特点?让我们先来听一段歌曲!”然后,我用事先准备好的录音机播放了《白毛女》中的一个唱段:《北风吹》。当这段陌生而又优美的歌曲在课堂里回荡的时候,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是谁唱的?她为何要等爹爹回来过年。我紧接着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歌剧《白毛女》选场。歌剧是以歌唱为主的戏剧形式,白毛女是……”
  不同的课文可以选取不同的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学《七根火柴》时,我播放了《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学《记一辆纺车》时,我为学生演唱了《南泥湾》,分析《“友邦惊诧”论》时,我让学生欣赏了歌曲《松花江上》……事实证明:音乐的引用,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音乐就像一副兴奋剂,它让学生心情愉快。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愉快可以促进人体的健康发展。”学生身心健康,当然对其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
  
  二、音乐可以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
  (一)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运用音响、节奏和旋律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出色的音乐作品往往真实地记录了历史,记录了生活。例如《松花江上》这支歌,以悲怆的乐曲控诉了日军侵华的暴行,记录了中华民族的血泪史,听之无不动容。在分析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前,我先让学生听了这首歌。继而结合歌词来介绍这一课的写作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的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各地学生纷纷到南京示威请愿。国民党政府屈从于帝国主义的压力,竟逮捕和枪杀学生,还发表通电对爱国学生运动大肆诬蔑。音乐使学生更加了解历史背景,为分析理解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心理(感情)基础。
  (二)体会作者、作品的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往往是含蓄的,它的主题思想隐含在字里行间,领会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以教师的分析、引导为主,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敏锐的感悟能力。我认为,既要做到传授知识,又要做到发展学生的智力。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还要借助一些手段,如图片、实物、电教设备等,音乐则是其中最易触动学生心灵的东西。例如,在学了《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曲后,学生从歌词“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中感受到长征的艰难,从“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中感受到红军战士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一曲之后,他们对文中无名战士无私奉献、对革命忠心耿耿的精神更容易把握了。
  
  三、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研究表明,音乐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感情,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思维能力。相对论的创立人爱因斯坦曾声称:“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启发而来的。”在语文教学中,音乐对于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均有帮助,尤其是想象力。借助音乐的节奏、旋律,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例如在学习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让学生听邓丽君演唱的《但愿人长久》一歌,以歌曲来触发学生对词的意境的联想。学生随着音乐一次又一次地品味词的内容,想象作者月下独自一人饮酒思亲、感怀世事人生的情景……在音乐的熏陶下,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更主动了,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知识是很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进化的源泉。”想象力的训练对学生的阅读与写作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音乐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从教改的角度看,只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素质,优化课堂教学质量的手段、方法,我们都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