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作者:陈兆进 陈燕芳




  新课标认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的教学不仅仅给学生以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给学生以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学中,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尝试。
  
  一、激情导入
  课堂伊始,老师满怀激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扣住学生的心弦,把握学生的感情脉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参与欲。梁启超曾说:“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如在教学《故乡的榕树》时,我先深情地说:“乡思是一曲古老的歌,背井离乡的游子们从古唱到今。李白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同学们,暂时离家的你们,是否怀念家乡的板桥?是否依恋妈妈做的小汤圆?是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乡的榕树》。”一缕乡愁已被唤起,一份情思已被勾起,这所谓煽情的功夫,拉近了学生与作品的距离,生活与艺术的外延也渐渐地融合。这时候,课文不再是一个个陌生的字眼,而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一幅幅精美的画面。
  
  二、体态传情
  语文课绝不是板着脸儿传授知识,如果在课堂上能配合有声语言,恰当地运用态势语教学,形象直观地传情达意,往往能产生一种磁场效应,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心理学家艾帕克·梅拉别思经过多次实验得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27%的文字+38%的声调+55%的面部表情。足见态势语言对教学效果的巨大影响力。如上《孔乙己》一文,分析孔乙己形象时,不妨模仿一下孔乙己式的动作,先前“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后来“中秋之后……一天的下半天……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他从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一“排”一“摸”,同是买酒时的拿钱动作,味道完全不一样。教学时,我先拿出八个硬币,亮了一下,然后一个一个“啪,啪,啪!”地“排”出。然后又抖抖索索地老半天才“摸”出四个硬币,颤抖着给他们看。这一下马上触动学生的视觉神经,仿佛看到孔乙己对只花四文大钱的短帮工的得意、炫耀的神情,又通过前后动作的直观对比,体会到孔乙己每况愈下的可怜境地。
  
  三、深情朗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之味是读出来的,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给学生强烈的听觉冲击,激起同感引发共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朗读是情感交流最直观最便捷的方式。如教学《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可以把握好课文的情感进行范读。开篇用欢快、上扬的声调诵读,来表现《解放黑奴宣言》给人们带来的希望和憧憬。第二段要用沉痛有力、激情的声调诵读。三个“一百年的后的今天…”的排比句式,要一气呵成,语调渐次抬升,深刻地揭示了黑人悲惨的现状。中间部分对“你们什么时候才满足?”的质问时,要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之势回答:人身受到攻击,我们不满足;生活范围受限,我们不满足;政治上不平等,我们不满足。排比句式如出膛之弹,似喷井之油,如江海汹涌,似急风扫云,正义逼人,豪气冲天。这是对对方愤怒的声讨,是一篇战斗的檄文。结尾部分是对未来的美好展望,舒缓而富于感召,如鱼跃大海,鹰击长空。如此真情朗读,不待细说,早已进入角色,倾听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心声,与之同悲共喜,同忧共难。
  
  四、品悟情感
  古文论大师刘勰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读者、作品中人物的三重情感交流的重任,艺术的力量,不仅在于作品本身给予我们的审美愉悦,而且还在于它能教导我们品味生活,领悟生命的真谛。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沉到课文中,倾听作者诉说,与作品中的一个个人物进行心灵对话,触摸与体会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与之同欢笑,与之同患难,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完美的个性。如教学《陈情表》一文时,先让学生听录音,对文中之情有了初步印象,然后和学生一起咀嚼文章,体味其忠之情,感受其孝之意。开篇“臣以陷衅,夙遭闵凶”八字,足见命运多舛,继之痛陈身世孤苦:六月丧父,四岁母弃,既无叔伯,又无兄弟,甚无近亲。一“孤”一“弱”,正是童年的不幸显示出祖母刘氏抚养之恩的深广,伏下了李密如不供养刘氏以终天年,其不孝之罪如天的文思。而“刘夙婴疾痛,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祖孙孤苦伶仃,相依为命,读之禁不住潸然泪下,主张“以孝治国”的晋武帝岂能不动恻隐之心?
  品读千古情文,沐浴孝的雨露,作一番心灵的洗涤。正如苏轼所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以深情去探寻作品中一个个生命的灵魂,求得“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操。
  单位:浙江东阳市南马镇中;浙江东阳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