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张扬学生个性 激活语文课堂
作者:胡玉芳
上课了,我板书了课题《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后,说:“《毛泽东的少年时代》是一篇人物传记,通俗易懂,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想谈谈自己的感想、认识、见解、困惑吗?这节课我们将采用‘阅读升级比赛’的方式来学习。”接着,我讲明了比赛规则,将全班分为男女生两个代表队,各代表队轮流向双方提出问题,若对方答对,对方升一级;若对方不能答对,则提问的一方升一级。话音刚落,学生们便立即自觉组成六人小组讨论起来,他们有的设计问题,有的拟定答案,说的说,写的写,气氛热烈而和谐,我也不由自主地加入到了小组的讨论中去了。
热烈的讨论之后,比赛开始了。一向发言积极的张山抢先提问:“请问男同学,少年毛泽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雷常洲立马站起来回答:“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他读了《精忠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还偷读《盛世危言》。”
“他还是一个志向远大,有独立见解的人。他对饥民造反,对激进派教师的做法有自己的主张,并从这些事中引发深刻的思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说话像放机关枪的陈晋龙接着答道。
“他更是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人,他罢课,骂父亲,离家出走都证明了这一点。”徐维宇振振有词。
回答精妙,男生升了一级,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轮到男生提问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书在当今都被列为名著,鼓励青少年读,但为什么在毛泽东少年时代却被认为是‘坏书’、‘禁书’呢?这些书对毛泽东有影响吗?”
女生也不示弱。“因为这些书中的反抗精神一旦被广大人民接受,则不利于当时统治者的统治。”
“将其列为禁书,是为了对人民进行思想控制,这是一种‘愚民’政策。”
“这些书对毛泽东影响可大呢,他从这些书中接受了造反精神,培养了自己对旧社会的不满与反抗意识。”
掌声又一次响起,表达了对女生回答的肯定。这时,学生们的心像鼓风的帆,激情饱满,提出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课文写了少年毛泽东的哪些经历?本文语言有何特色?人物传记应该怎样写?你还读过毛泽东的哪些诗文,知道毛泽东的哪些故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真没想到,学生们竟能合作得这样默契!
阅读比赛仍在紧张、热烈地进行着。我的心情越来越轻松。不料,平时少言寡语的女学生刘小琪站了起来:“老师,我心里有一个困惑,您能帮我解决吗?”
“什么困惑?说说看。”我微笑着望着她。
“面对老师、家长的教育,少年毛泽东罢课、离家出走,这对吗?”我轻松的心咯噔一下,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性的问题啊,它涉及到学生的情感体验、世界观的取向,我该怎样回答呢?
我想起了在新课程标准培训课上,专家曾经说过的话,教材给教师的不是缰绳,而是魔杖,我何不抓住这一契机,用这根魔杖去演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课堂春天,让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成为这堂课教学中独特的风景线呢?于是,我把这一问题反抛给学生,“同学们有能力帮助刘小琪同学解决这一困惑吗”于是,一场打破了代表队界限的辩论会开始了。
“他罢课、出走是应该的,因为他不能忍受老师经常性的殴打,不堪父亲的当众辱骂。”
“他的做法不对,他可以采用另外的方式。”
“他曾经与他的父亲辩论过,可无济于事呀。”
“那为什么现在我们这样做是不尊敬老师,不孝顺父母呢?”
“他的行为不是针对老师和父母来的,是不屈从于封建教育和封建制度,在当时是进步的。
“现在,教育理念先进,家长作风民主,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少年毛泽东所遇到的问题,即使偶尔出现,只要我们以诚相待,老师和家长会改进的。”
水本无波,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学生们针锋相对,寸步不让,道理越辩越明。望着学生们一张张充满稚气的脸,看到学生们思想与思想碰撞出的智慧火花在课堂上竞相绽放,我感到高兴、欣慰。事先我并没有设计这个环节,可恰恰是这一环节,成为了这节课的亮点。学生们在思辨的过程中自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和世界观的提升,才华得以展现,个性得到张扬。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语文教师应学会放飞语文课堂,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松绑”。教师教学要科学民主,学生学习要开放自由,课堂氛围要宽松和谐,这些不正是新课程的具体体现吗?先前的忧虑不是多余吗?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原来新课程的体现在教学的不经意处。
单位:广东广州市萝岗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