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作者:马国生
教学策略:以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按阶段形成的理论为基础,以诵读为贯穿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基本线索,切实把教与学结合起来,切实发挥教师主导下的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略)
读准字音: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接下来学生自己读,注意读准字音,最后作检测练习,以求巩固。这个过程概括为:范读——正字——学生自读——检测练习。
(出示幻灯)朗读下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百舸(gě) 寥(liáo)廓 阻遏(è) 遒劲(qiú)(jìng)
读出节奏:这个环节可概括为:领读——提读——自由读。领读时“看”“恰”等重点字要做较长时间停顿,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提读和自由读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发现并解决问题。领读示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读懂意思:以上读准字音和读出节奏两个环节大体上属于加里培林所认为的出声的外部语言阶段。而读懂意思是向内部语言活动阶段(鉴赏评价)过渡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的内容力求给学生解释得清晰、简洁、明了。最好通过串讲或“散绎”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读懂意思,声音也同样是从口中发出来,读出来的字音与第一遍一样,读出来的节奏与第二遍一样,但在读的时候,语句的意思在头脑中流动。因而,要求学生:①仔细阅读课下注解,理解重点字句意思;②注意诗歌语言的特殊性,最常见的情况是省略、改变词性和改变词的位置;③把诗歌内容转化成散文式的语言来表达,以“散绎”的方式理解诗歌。
读出形象: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缓慢齐读。在读的时候要善于把文字转化成图画,把自身置于图画之中。这是培养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评价鉴赏诗歌的重要环节。课堂上鼓励学生根据上阕内容画成简笔画,画题可定为《湘江秋色图》。
读出意境:如何读出意境?这需要学生对诗歌有较全面、较深刻的把握和理解。可用以下讲解来引导学生,力求达到加里培林所说的内部语言的活动阶段,最终形成智力技能。以下便是笔者对相关内容的阐述。
一提起秋,人们往往产生萧瑟凄凉的感觉。魏文帝曹子桓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宋代词人吴文英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秋上心头,便凝成了万般愁思。
毛泽东的品格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仁人志士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光辉典范。毛泽东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之大无畏气概,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之气魄与胆量,以其集理论、战略、思想、主义于一体的毛泽东思想,以其出神入化、灵活高超的军事谋略,以行文流水、文采飞扬又雅俗共赏的论著华章,一举横扫中外一切敌人,定都北京,开启新国。台湾李敖将毛泽东精神集中概括为中华男子汉在任何情况下,不畏强暴,敢于胜利,善于胜利,压倒一切敌人,勇敢向前的大无畏气概与胆量。美国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说,毛泽东的笔端凝聚着千军万马。
同样是秋天,郁达夫看到的是槐树,看到的是“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感到一种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而毛泽东看到的是什么?他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两种意境格调有明显区别。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毛泽东给《诗刊》题词:“诗言志。”而他本人也正是这条创作原则的实践者。他的《沁园春·雪》于1945年在重庆传抄的时候,柳亚子评价“寄意遥深”。简而言之,正是因为作者胸怀理想,以天下为己任,所以才能睥睨万物,笼络宇宙。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自有一种风流洒脱,而伟人的这一首《沁园春·长沙》更多了一层英雄气概。
毛泽东很多政论文明确指出中国的未来和出路,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应当担当起来的伟大历史责任,如《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等,但那属于政论文,不是诗歌。诗歌的特点是什么?诗歌的内容是怎样展开的?具体到这首诗歌,先是站在江边看风景,看到的有山、林、船、鹰、鱼,看到的有种种事物,“万类霜天竞自由”。在这里所描写的这些事物就叫做形象。通过这些形象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经过我们的感知和分析,表达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这种通过形象进行思考分析的方法就可以称之为形象思维。运用形象思维评价鉴赏诗歌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概括起来,这首诗歌描写一派壮丽景色,回忆一段峥嵘岁月,抒写一腔拿云心事。最后全体学生齐声背诵课文,结束本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