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歧义句分析

作者:杨建春




  平时,要求我们在说话、写作中,一定要语言规范、清晰、明白。也就是言简意赅。但往往有些句子,言简了,意未明。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这就是所谓的歧义句。所谓歧义句是指句子可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北京人多”就是一个歧义句,这句话从书面看可以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北京/人多”意思是说北京的人口密度大;一是“北京人/多”意思是说(在某个地方或某个单位里)北京籍的人比较多。歧义句不一定是病句,例如,“开刀的是他父亲”。有两个意思,其一为父亲生病了,要开刀治疗。其二为父亲是医生要给病人开刀。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种歧义句的意思是确定的,“开刀的是他父亲,父亲患了胃病,他要到医院去看望父亲”;“开刀的是他父亲,父亲是医院的主治医生,医术很高明”。句子歧义在理解上有难易程度的区别,也就是说,有些歧义现象很明显,人们很容易发现这些歧义;有些歧义现象则不易察觉,往往在别人点破之后,方才恍然大悟,发现这些歧义的存在。比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猎人的狗被咬死了”,一是“把猎人咬死了的那条狗”。这两种解释使用频率很接近,很难说哪种占优势,因而这个句子的歧义难度就比较小,也比较明显,人们很容易觉察到。“饺子包好了。”也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饺子制作好了,一是用别的什么东西把饺子(比如速冻后的饺子)包裹起来了。由于后一种解释出现比较少,人们只注意到前一种解释,因而这句话歧义难度较大,人们一般不易发现。
  歧义是怎样产生的呢?其原因主要有:
  1、由词汇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语句意义都是在词义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词语的同音异义,同形(书写形式相同)异义和一词多义都可能造成语句的歧义。词语的同音异义可能造成口头歧义。例如,新加坡一youchuan起火,其中“youchuan”既可以表示“油船”,也可以表示“游船”,还可以表示“邮船”。
  词语的同形异义也可能造成歧义,例如,你别上。其中“别”既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用别针等把另一样东西附着或固定在纸、布等物体上。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副词,意思是“不要”。
  词语的一词多义也可以造成歧义。例如,别给我戴帽子。其中“帽子”既可以表示“戴在头上作保暖、防雨、遮日光等之用的物品”;也可以表示“罪名或坏名义”。
  2、由语法结构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如果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不同的句法结构关系,就有可能造成歧义。例如,学生家长都来了。其中“学生”和“家长”既可以有偏正关系,意思是“学生的家长”;也可以有并列关系,意思是“学生和家长”。再如,学习文件。“学习”和“文件”既可以是动宾关系,意思是“把文件当作为学习对象来学习”;也可以是偏正关系,意思是“供学习的文件”。
  3、由语义结构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如果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就可能造成歧义。例如,连老王都打了。其中的“老王”既可以是“打”的施事,也可以是“打”的受事。按前者来理解,全句的意思是说“老王打了别人”;按后者来理解,全句的意思是“别人打了老王”。再如,中山公园松树最多。其中的副词“最”在语义上可以指向“中山公园”,也可以指向“松树”。如是前者,句子意思是“松树多的地方以中山公园为最”;如是后者,句子的意思是“中山公园里数量最多的东西以松树为最”。
  句子有了歧义,就必须消除它。消除它的方法可根据歧义产生的不同的原因来消除。
  1、语音歧义可采用停顿来消除。如:“你说不过他也得说。”可用分隔号表示该停顿的。
  2、语境歧义可添加必要的语句,产生特定语境来消除。如:“他的故事说不完。”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添加语句以消除歧义:(1)他爱讲故事,他的故事说不完。(2)他善于编故事,他的故事说不完。(3)他本人经历丰富曲折,他的故事说不完。
  3、语法歧义则通过添加必要的语句和调整语序来消除。如:“我要炒白菜”。可以添加句子成为:(1)把油拿来,我要炒白菜。(2)我要炒白菜,你要吃什么。
  4、语义歧义可采用更换词语的方法来消除。如:“这本书总结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各个时期斗争的经验。”可以改为:(1)这本书总结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各个时期各自斗争的经验。(2)这本书总结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各个时期两者斗争的经验。
  总之,消除歧义的方法很多,但是,有些句子产生歧义的原因比较复杂,要消除它的歧义,须作认真细致分析,通过分析、综合,找到消除的方法,达到消除歧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