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新课改下的中考语文复习策略

作者:邓联欢




  面对新课改、新教材,我们必须从新的视角审视新视野下的中考,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将如何着眼于新课程调整复习策略呢?
  
  一、夯实知识基础,形成知识网络
  新课改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场划时代的变革,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已成了师生的共识,教师讲课少了,学生活动多了。然而,也出现了一些偏激做法,甚至有些人到了“谈知识变色”的地步,似乎一提知识与基础,便违背了课改要求,其不知任何变革,离开了知识基础,都是空中楼阁,只能昙花一现。只要评价的手段以考试为主,我们便不能忽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在语文复习中要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把各个局部知识按照一定的方法组成整体,形成知识网络。我们要引导学生编写自己的“知识全书”:如“文体知识一览”、“单元知识小辑”、“全册知识浓缩”、“通假字一览”、“古今文化常识汇编”、“典型文言实词汇编”、“特殊文言句式专辑”、“形态各异的比喻句”、“常见修辞格一览”、“古今名家锤炼字词一瞥”、“作家作品一览”、“文学形象比较”等,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动手编写的过程中,比较、分析、归类,探索认知和识记的规律,品味探究整合知识的喜悦,从兴趣入手,对学生夯实知识基础形成知识网络,将大有裨益。
  
  二、关注创新意识,培养表述能力
  新课改的宗旨就是:变革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其创新意识。新视野下的中考必定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所关注,复习中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有意识引导学生站在文字外面看问题,对社会热点、焦点进行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而达到有条不紊的表述。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课前“三分钟”的名言警句交流、古诗词欣赏、成语故事积累等语文活动。每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围绕“时势”进行评说:诸如,“我说感动中国人物”、“中国足球大家谈”、“国际反恐”、“禽流感的恐慌”等世人关注的热点。这些活动话题贴近学生实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满足学生急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久而久之,定能收到理想的复习效果。
  
  三、优化应试策略,注重学法指导
  语文学科复习阶段,我们一定要在引导学生掌握学法上下功夫。
  1、编好自己的错题集。
  如初中阶段容易读错的字音集、“100个常见别字”、“典型病句一览”等等,教学中引导学生梳理初中阶段所学的各类知识,将易混、易错的知识分门别类、整合归纳、编辑出有自己个性的错题集。
  2、编好自己的作文素材集。
  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初中阶段学习的各类文体,结合教材,报刊杂志,时文美文等资料,编写自己的作文资料库,如论据:各类名人名言、名人事例、时政要闻、重要数据等,再如:风云人物,让人心动的事例等等,平时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做到有备无患。
  3、寻觅规律,引导思维。
  语文学科虽不像数理化等学科试题那样可以按类型有规律地定位思路,但也绝不是雾里看花,一片朦胧,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只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有关知识的规律,如:现代文阅读试题,那是一种失分较重的题型。以学生难以揣摩的“句子的作用”为例作一简单说明。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评“句子的作用”,我们可以首先向学生发问:遇到类似的问题,你该向什么方向思考?向“什么方向”思考,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探寻解题的过程。经过教师这一问,确实有好多同学哑口无言。这时我们要适时点拨学生结合一些练习册或试卷的答案,看结果是怎么来的?一番讨论,一番思索,一番探寻,一番比较,便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进而点拨学生思考的方向应该是:结构上的作用与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不外乎三种情况:总起句,在篇首或段首,起领起下文的作用;过渡句,在段与段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依据不同的文体,依据句子所写的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找答案,是表达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效果;是写人物,突出了人物的哪个方面的特点;彰显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是写事物的,抓住了什么特征?解说了什么事理,说明了什么……再如,分析比喻句内容上的作用:在记叙性文体中,要立足于描写了什么,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什么?表达了哪些方面的特点?在说明性文体中,则要着眼于打比方,意在化抽象为具体,化生疏为熟悉,形象地解说了事物事理;在议论性文体中,比喻句的作用,则是让说理形象化,使语言生动活泼。
  4、引导学生做命题人。
  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假若你是命题人,你将对某些知识,从哪些角度,用什么方式考察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一个警觉的战士,时刻思考“鬼子”将从哪里来?我们的枪口将朝向哪里?让他们做“命题人”感悟一下命题的过程及乐趣,探讨一下知识梳理的过程,寻找一下知识整合的过程,在“游泳中学游泳”,寻觅知识点归类,在编制试题的过程中,寻找学习与应试有机结合的契合点,以便复习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