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如何突破高考话题作文审题关

作者:张旭怀




  从这几年高考作文情况来看,因审题不仔细而导致偏题跑题的作文仍占一定的比例。所以,审题仍是抓好作文的第一要务。那么,如何突破话题作文的审题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审材料
  话题作文所给出的材料,是话题产生的基础,能帮助作者理解话题,打开思路。是经命题人精心挑选,用于启发引导考生思维的媒介。所以材料中往往隐含着命题者的一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因此,在审题时,首先一定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挖掘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的作文方向。
  “审材料”的关键在于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审清材料中的思想倾向。即材料中暗含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讴歌什么、鞭挞什么等等。
  譬如2002年高考作文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话:“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前进,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做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按摩。”这段文字最好不过地提供了心灵选择的样本。聪明的学生只要根据这段文字,展开联想,稍加构思,就不难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同时,从材料中的“犯难”、“心灵深处翻江倒海”、“毅然做出决定”等词语可以看出,选择绝不是当机立断,毫不犹豫的,它有一个心灵斗争的过程。如此写来,怎么会偏离题意呢?可惜,有的考生对材料不加重视,草草浏览一遍便匆匆下笔,有的甚至不看材料,只看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便草率成文。有的考生拟题为《团结就是力量》《登山莫畏难》《说毅力》等。结果,评分时都放在四类卷以下考虑。有的考生将中餐是吃面条还是吃米饭,周末时回家还是留校,放学后去不去打球等生活琐事也当成是心灵的选择,流于肤浅虚浮,评分时则在三类卷以下考虑。以上这些都是审读材料不慎而导致偏题的典型例子。
  二、审提示语
  话题作文以提示语为写作平台,是命题者对所给材料的阐发,目的是帮助考生正确理解材料的内容,引发考生展开想象与联想。无论是立意定体,还是选材取事说理,都必须从提示语出发,不能置提示语于不顾,另起炉灶,随意为文。
  如2005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提示语:“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
  正如最后一句“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所言,作文的提示能让考生展开无限的遐想。萧乾的“几个枣核”写出一个老华侨的深深乡思,张新民的“两次下棋”确定一个车间主任,鲁迅的“一个圆圈”刻画出阿Q的麻木无知,吴敬梓的“两根灯草”写活了严监生的悭吝本性,奥莱尔的“车厢一幕”鞭挞了二战的血腥残酷,茹志鹃的“两棵樟树”讴歌了宋庆龄的人格品质……。生活中看似很简单、很平常的小事,却往往能挖掘出极丰富、极深刻的内涵。不是常说“一粒砂粒看世界”,“一滴水能折射出一个太阳”吗?相信只要考生抓住生活中的一些平常小事进行联想、开拓、深思、挖掘,一定能通过“一枝、一叶”发现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写出令人惊喜的文章。
  三、审话题
  话题作文的审题核心是审“话题”本身。作文所给的话题,不论是词语,还是短语,不论是观点型的,还是范围型的,都必有一定的意义。如果话题的意义还未搞懂,写作又从何谈起呢?
  首先,要注意话题的呈现状态。话题的语法形态不同,审题与构思就有区别。有的话题是词,如“诚信”,话题十分宽泛,构思时就应大题小作。有的话题是词组,如“心灵的选择”,是偏正词组,表达“选择”时,要体现心灵的碰撞。
  其次,对话题中的关键词要深入探究。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一话题,弄清“记忆”是大脑再现过去的事物留下的印象,而不是情感性格;“移植”,是由此转移到彼,而不是复制。
  再次,以并列短语的形式呈现的话题,要特别注意并列的内在联系。如2005年高考山东卷作文的话题“双赢的智慧”:“双赢”的内涵是利人利己,“智慧”的内涵是处理问题的能力。“双赢”是目标,“智慧”是方法。作文不能只重视“双赢”而忽视“智慧”,也不能大谈“智慧”而抛弃“双赢”。
  四、审要求
  话题作文的要求,是对作文的最明确的限定,它直接规定着作文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如果审视不清,前面的功夫可能会付之东流。
  “审要求”的关键在于看准作文要求中的“能”与“不能”、“可”与“不可”。例如2005年高考湖南卷与浙江卷的作文题,其要求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要求相当明确。考生一旦忽视了这一点,将作文写成诗歌或者其他不符合要求的体裁,就等于给自己的作文判了死刑。
  从前几年高考话题作文命题变化来看,命题者似乎在扬长避短,在充分发挥话题作文形式灵活的优点的同时,适当加以限制,注重审题,努力避免抄袭、虚构、套用作文的出现。因此,笔者认为,作文复习时,要加强审题训练,只有审题准确,写作内容才能切合题旨,只有先切合题旨,再追求内容上的充实、形式上的创新、文笔上的优美才称得上是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