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许家富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段话强调了语文课程应以丰富的人文内涵给学生熏陶感染。
  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之作,我想以这篇课文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精心设计好了教学安排。第一课时重点想通过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的感情火花。然后领着学生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和小弗郎士思想的转变原因。
  我声情并茂地朗读着课文,充分表现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当我读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时,一位班干部却在下面笑着说戴着“绿帽子”。当时我气愤极了,我强压心头的怒火,我严肃地说:“这是一堂严肃的课。你的话玷污了韩麦尔先生,全班同学对你的行为会感到羞耻。”我没多说什么。我意识到有些学生的感情太麻木了,缺乏审美情趣,一个新的教学方案在我的心里产生了。我要把这一课时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爱国情感的培养上,形成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其他教学目标放在下一节课去完成就显得更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们的道德观点是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形成的。”我全身心地投入课文中,我要用我的真情朗读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领会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热情,我相信同学们会像小弗朗士一样,深深感受到《最后一课》是多么地重要。我读着,读着,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声音哽咽着,更加低沉起来。同学们都觉察到了这一切,课堂更加寂静,空气仿佛凝固了。“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我的声音变得高亢起来。读到“法兰西万岁!”时,我情不自禁地在黑板上,使尽全身的力量写下了四个大字——“中国万岁!”这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
  法兰西的这种亡国之痛,在中国也曾有过。日本的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经受苦难,日本占领我东北三省,很多学校被迫停课。特别令中国人气愤的是,东北的日本伪政府强行开设日语课,废除汉语。这种做法激起了全体中国人的强烈反对,许多学校仍然坚持上我们的国语课,一听到日本军的声音,就关紧校门,停止读书声。我给学生们讲了南京大屠杀的悲惨事实,三十万中国同胞无辜惨死在日本人的屠刀之下。接着我给学生们讲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这时我和同学们齐声唱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我说道:爱国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只有爱国才会倾情为国奉献。刘胡兰为了祖国的解放死在了敌人的铡刀之下,献出了年仅十五岁的生命;焦裕禄为了祖国的发展忍受病魔的痛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辛勤的工作;杨立伟为了祖国的强大而把生命置之度外,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圆满完成“神五”的航天飞行重任。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应该把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应该有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境界。从现在起就应该发奋学习,将来为祖国作贡献。
  感情的火花需要用真情来点燃,课堂上我看得出学生们的内心产生了强烈震动,这节课会对学生们的心灵产生重大影响。后来在学生的周记里就有许多学生写到这一课。有个学生这样写道:“听着,听着,我感到老师的声音颤抖了。我偷偷地看了老师一眼,泪水充满了老师的眼眶,我看着老师用手抹着眼泪,泣不成声。这一刻,我深深地被感动了。这篇文章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把我们的老师感动的流下了热泪。我课后又认真地朗读了几遍课文,渐渐地我的感觉和老师一样,热泪盈眶。一种强烈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
  课后,我找到那位信口开河的班干部,同他进行了谈话。他说道:“这篇文章我在小学时就读过,没有领悟到它深刻的思想内容。这次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今后我会用心、用情地去读课文。”
  语文教学要强化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抓住时机,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节课由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触发了我的教学思考,我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倾注满腔热情,引起了学生的感情共鸣,促成了学生的思想转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