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建构

作者:李爱玲




  所谓人格,心理学上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也称为个性。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倾向性等等。它们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逐渐形成和巩固的。它表现出个别差异,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特质或个人特征,是一个人在其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所谓人格建构是指在教育教学中构建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能力素质,如知识、智力、情感、个性、审美、创造意识等人格结构因素,其目的着眼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努力达到“自我实现”。健全人格应是一个统一的、和谐的、具有协调能力、富有创造性和丰富情感内涵的自我有机体。
  然而遗憾的是,现代教育的应试性和专业化倾向,使学科教学只重知识的灌输,技能的训练,忽视个体情感需求和人格内化,表现出对人的整体发展方向的排斥,教育的完整性受到挑战,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分解。在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中,人的素质教育和健康人格的培养被严重忽视,学生的个性情感的发展往往被排斥在教育过程之外,从而迷失了“人”的目标。这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缺失和人性扭曲。教育应该以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离开了这个教育目的,教育就会失去理想和信仰,就会庸俗不堪,就会造成恶果,出现我们不忍看到的现象:小学生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玩耍,可以出钱“雇”同学写作业;中学生能够冲破年龄、情感、意志的防线为得到几个打游戏机的钱杀害父母;大学生为了过“理想”的生活,可以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性的完善,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倘若我们不注意学生高尚而纯洁的灵魂的铸造,那么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就有可能像一架安装了坏发动机起飞了的飞机一样,不但会自身毁灭,而且也给别人带来牺牲。”这就是说,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成材,更不单纯是为了升学,而是使学生成人,使其德、才、学、识均衡、全面发展。所以,教育必须注重人格的建构。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对自身、对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育就是促进个人的成长和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进而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完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人至少有三个特征:首先,这种人是经验开发型的,不闭塞,不保守,不拘束,不唯诺,自然、开朗、敏感、经验丰富而深刻;其次,这种人不是最大可能的适应环境,而是努力发现、改变、创造新环境,使自我与人性不断得到发展;再次,这种人能够使自己的有机体表现出最恰当和有效的功能来。而全面发展的人最根本的标志在于具有创造性。罗杰斯的这些观点是与我们的素质教育的精神相吻合的,也是教学中进行人格建构的理论依据。
  在目前的学科教学中,语文是具有鲜明主体性、人文性、创造性的学科,在对学生的人格建构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相比其它学科也有其独特的优势。语文教学如何实现人格建构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教学内容上,坚持认知与情意相结合
  教学过程是一种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语文教学要注意认知与情意相结合,即语言训练与兴趣态度的培养相结合,技能培养与文化修养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认知教育中寄寓情意教育并推动情感升华。语文教材充满人文精神和情感,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民族情感、文化素养、道德品质、风土人情等,在引导学生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提高其思想道德、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在教学模式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首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也就是让学生主动探究与发现,不断完善自己的健全人格。作为教师,首先要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保护其求知欲望,从而使其自信,愉快、和谐地探究学习。其次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来,自己计划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再次,教师要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教师则从传统的地位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咨询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个性,使其潜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挥。
  
  三、在教学方法上,坚持以教会学习为宗旨
  以教会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是一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现目标的方法。罗杰斯认为,“唯一能对行为产生意味深长的影响的学习是自己发现并把它化为己有的知识。这种化为个人所有并同化到经验中的自我发现的知识和真理,不能直接传予他人。”这就是说,有效的教学不是直接传授某种知识,而是传授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也就是教学生去发现和创造的科学方法。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专家们指出:新世纪教育应当让受教育者知道做什么,知道如何做,知道什么时候做,知道在何处做,知道找谁做和知道为什么做。也就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就是学会学习本身。学会求知,离不开教师。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传统教师以知识传播者的角色站在学生面前,而现代教师将深入学生之中,担负着组织、管理、设计、创造、指导等任务。也就是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本身,而在教学生学。就学习者而言,学会求知的方法远胜于求得知识本身。
  
  四、在教学环境上,倡导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罗杰斯看来,良好的教学心理氛围是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的心理环境,这种心理环境应是安全的自由的,是由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的。创设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教学环境,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念,改变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激发者、组织者、引导者,解放自己,也解放学生。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室、讲台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场所,而教学过程也应是师生平等对话、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教师首先要把自己从传统的中心地位退出,让位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促进者、引导者的作用,不但有能力回答学生的各式各样的问题,而且要与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交流、交往,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教师要无条件地接受学生的个人价值,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给学生以温暖和关爱,让学生体会到师生间的人格和地位是平等的,这可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从而更好地构建完整人格,发展自己的个性。
  
  单位:山东胜利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