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语文活动课的关键在“动”

作者:张晓莲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是新《课标》里面“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活动课对于丰富学生生活,开拓学生视野,增长见识,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能力,以及加深学生语言体验,培养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是“大语文观”的重要体现。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认真上好语文活动课。
   如何上好语文活动课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活动课的组织实施中,应始终把学生的自主性摆在第一位,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内在动机,激发智慧潜力,发展个性特长,推进个体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动”是活动课的关键,应该将“动”贯穿于活动课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一、精选内容,使学生“可以动”
  
   语文活动课作为一门课程,有它自身设置的目的要求,也就是必须着眼于以获取直接经验,即时信息为内容,以实践性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国家教育部在有关文件中提出,活动课是以“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因此,语文活动课比其它学科课程更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很好地体现“可动性”。
   1、实践性内容。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一切语文从实践中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因此,实践性是语文活动课的主要特性,它改变了学科教学中教给学生结论性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动脑、动口、动手,在实践活动中拓展知识,发展能力。《漫游语文世界》活动课前,我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走进图书室,走进荧屏,走进网络去调查、查阅有关资料。大多数同学对优秀广告词、大众化语言、错别字、企业公司招牌、流行语等进行调查。活动中,同学们表现积极,分四个方面进行汇报:“广告策化公司”、“店名服务中心”、“错别字门诊”、“语文俱乐部”。活动后,同学们写出了质量较高的文章。这次活动课,同学们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不但学会了调查,练习了写作,还明白了“生活处处皆语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真正体现了“大语文观”的特点。
  2、竞争性内容。魏书生说:“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有计划、适当地进行竞赛,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促进作用。竞赛可在不同范围内进行,竞赛形式可模仿电视综艺节目的布局,全体学生分为红、黄、蓝、绿几队。九年级中考前,为了复习学生已背诵的古诗词,我开展了《声情并茂诵华章》的活动课,将全班分为“诗仙”、“诗圣”两队,两组进行对抗赛,大多数学生都踊跃参加,并取得了好成绩,体验到了成功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课后,有学生感叹地对我说:“真希望多开展几次这样的活动,可惜我们没有时间了。”可见,在竞赛中,不喜欢的事情也喜欢,枯燥的事情也变得有趣。
  3、需要性内容。根据学生当前的需要或学生正关心的话题来选内容,可以激起学生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参与。九年级毕业时,很多同学都互写留言。这时我开展了一个《赠你一言》活动课,让学生收集和撰写一些富有人生意义、积极向上的格言妙语。结果,这节活动课学生热情高涨,交流创作活跃,不但赏析了格言妙语的深刻含义、结构、修辞,还让学生受到了激励和教育,提高了学生写留言的品位。
  
  二、放手指导,让学生“真正动”
  
  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都要放手让学生参与,使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活动”,他们才是活动的“主人”,从而真正动起来。
  1、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开始时,教师可就活动的设计和内容征求同学的意见。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可将一部分内容交给学生搜集准备,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的活动过程。等一些活动内容熟悉以后,则放手让学生设计,教师主要是引导完善。学生参与出题而设计的活动,会“动”得特别投入。笔者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了一节《诗情画意迎元旦》的活动课,他们设计了“对春联”、“祝语设计赛”、“猜灯谜”、“成语表演”、“新年新打算”等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准备。从活动内容搜集,学习教具制作,到活动场景的布置,均可让学生参与,教师主要是做好小主持的指导。在上《诗情画意迎元旦》这节活动课中,学生不但布置了一个喜气洋洋的教室,还自行准备了水果、糖、饼、卡片等奖品。
  3、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一展身手。活动课重在过程,只要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动脑、动手、动口,那么即使学生在活动中的某项内容没有充分完成,这节课也是成功的。如活动课《手抄报大赛》,开始笔者认为大部分学生将难以完成。后来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版面,结果连最差的学生也能完成,一些手抄报的精美还令人赞叹不已。当学生看到满教室展评的作品时,都深感自豪。
  4、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总结。这能使学生在总结经验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先组织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老师归纳升华。如活动课《我也追星》结束时,我对同学们说:“大家有什么收获呢?我想采访几个同学。”这就是引导学生以活动作总结的一种方式。每次活动后,若能引导学生以活动为题材写篇日记,学生的收益会更大。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乐意动”
  
  首先,要选好并做好活动场地的布置,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并在活动开始和活动过程中可利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渲染、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等方法,以激起学生想看看、说说、做做的强烈愿望;其次,充分利用活动课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特点,带学生到社会、大自然的情境中,营造一个学生“乐意动”的氛围。我在上完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后,一改过去在教室里上活动课的惯例,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那坦荡如砥的稻田,硕果累累的果园,清澈的河水,星星点点的小花……,都能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情不自禁地融入到活动中。活动中,我欣喜的发现,连平时不动口动手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要么背诗、要么表演、要么演讲……每个学生都是那么投入。
  
  四、优化结构,让学生“全程动”
  
   为确保学生在活动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处于“动”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工作以外,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活动程序,优化活动课课堂结构。在《我也追星》这节活动课的程序设计中,先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情境,继而“选自己最喜欢的星”掀起第一个小高潮。在采访你所崇拜的“星”时,学生热情更为高涨,人人都争当一名小记者或是被别人崇拜的“星”,所以活动磁石般地吸引学生。紧接着安排了一个带有竞赛性却轻松愉快的“模仿秀表演”,既满足了学生们的表现欲,又缓和了紧张的气氛。随后的“评选‘班之最’”,每一次宣读“我们班……的……同学”都会引起热烈掌声,从而将活动推向了高潮。最后的活动评价,先个人自评、小组互评,让每个学生对自己、他人在活动中的经历、体验、表现、成长作一次回顾,后全班交流,点评他人,一次次热烈的争论,一次次热烈的掌声,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这样的课堂结构,自始至终都让学生们处于活跃的“动”中,效果自然显著。
  
  五、巧选形式,让学生“全体动”
  
  语文活动课一定要避免那种“尖子生表演”的场面。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应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语文活动课的形式是多样的,如阅读欣赏、成语沙龙、口才培训、表演品评、语文竞技大比拼等。要从为学生提供人人都有“动”的机会的角度出发,巧选活动形式。如《语文竞技大比拼》中,只要是有才能的都可以上台表演,其余同学做评委,对表演作出书面或口头评论并打分,最后评出最佳才艺者,给以适当的奖励。结果这节课,参与活动的人比任何时候都多,连平时最被人瞧不起的刘洋也表演了一个相声,让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并在语文活动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全体学生参与,动脑动口动手,就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何愁不提高呢?
  
  单位:湖北枝江市董市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