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素质
作者:黄 勇
加强训练,是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训练的特点有二:一是计划性,二是可操作性。训练的主体有二:一是教师,二是学生。二者的关系一般是师“训”生“练”的关系。当一部分学生能达到“摆脱老师”的境界的时候,还可以实行生“训”生“练”,即一部分学生当了“小老师”。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使用这个工具,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和说话的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成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必须通过科学的训练才能达到。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
从古至今,我国有许多教育家都比较重视训练。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中的“习”,是“练习”的意思,这里面就包含着重视训练的思想。只不过孔子对“训”和“练”的关系未作深入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认为,要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成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必须通过适当的“训练”才能达到。叶圣陶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段话不仅指出了“训练”的重要性,面且对“训练”的目的和要求,也做了精辟的论述。
语文训练内容之一是语言能力训练,也就是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要增强语言运用的能力,必须加强训练。语言能力训练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规范、纯熟、适应语境、具有审美鉴赏能力。
语文训练的内容之二是技能训练。所谓技能就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一种动作经验,是一种合乎客观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加强技能训练的作用是:第一,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听、说、读、写、思维语言活动的时间和情境。在学生充分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全面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二,可以逐项剖析和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化为语文能力的细微过程,为学生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言语行为提供可能性。第三,可以逐渐形成一个严密的语文技能训练的体系和网络,以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基础性和技能性等属性。
要搞好语文训练,必须注意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进行训练。同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使“训练”科学有序、扎实有效地进行。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学习,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由此可见,叶老是非常重视学生主动进行训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对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定位问题做了规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这一规定彻底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对我们进行科学的训练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同其他学科的训练相比,语文训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训练的综合性。语文训练是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核心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在训练中要注意眼、耳、口、手、脑等器官的运用及联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注意,听、说、读、写训练必须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否则就可能变成一种缺乏灵魂的机械性操练。二是训练目标的多元化。学生不仅在训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素质,同时也在训练中激发兴趣,陶冶情操,乃至形成世界观。语文训练这种目标多元化的现象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指出这一点,可以使我们更自觉地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可以使我们更自觉地发挥语文训练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训练方式的多样化。因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语文训练的方式是随着生活方式的多样而变得多样,可以说,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在生活的许多领域都可以以各种方式进行语文训练。课堂训练的多样性暂且不说,就连旅游、参观、社会调查等等活动都可以成为语文训练的方式。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说明了生活阅历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今人说“得法于课内,得力于课外”也说明课外的生活对学习语文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特点,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进行语文训练,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从哲学的观点看,训练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只有通过训练,才能使学生掌握各种知识;只有通过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训练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之间体现了一种互动的关系,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关系。以师“训”生“练”为主,以生“训”生“练”为辅。只有教师“训导”有方,学生才能练习得法,二者紧密相关,相互作用,把训练不断推向新的层次。
比较早地将“训练”与素质教育相提并论的是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倡导了“三主四式教学法”,提出“训练为主线”,把“训练”的地位提高到贯穿语文教学整个过程的“主线”的高度,表现出他的见解之独到。在谈到“训练”的实质时,钱梦龙先生说:“我认为,训练从本质上看是人类为改变自身的自然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训练,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了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和实践。”在钱梦龙说这番话的时候,“素质教育”的概念还没有明确地提出来。但是,钱先生的这段话中提到的“改变自身的自然素质”和“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就体现出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训练,就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意思。由此可见,“训练”的实质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认识到训练的重要性,注意训练的科学性,在训练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意教师的引导性,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
单位:湖北襄樊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