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挖掘文本中的人文思想

作者:曹旭亚




  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良好的语文素养可以极大的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语文的内部交流活动促使我们的精神变得崇高,感情变得丰富,思想变得深刻,人格变得健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思想教育主要通过“语文”这个中介来实现。人文思想的传承发扬,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而学生又将在教学内容中获得具体而丰富的真善美的精神陶冶。
  
  一、以“爱心”为核心,培养学生丰富而生动的内心世界
  
  引导学生从《背影》、《我的母亲》等课文中感受世间最伟大的父母之爱;引导学生从《藤野先生》、《再塑生命》等课文中体会师爱的可敬可贵与人间的真情;引导学生从《珍珠鸟》、《那树》等课文中感悟到物就是我,我就是物的爱怜之情;通过对《春夜喜雨》、《望岳》、《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诗词的赏析,让学生体会山川田园景致的美妙。让作品中体现出的丰富多彩的感人肺腑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炽热感情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如落花飘零在水上,芳醇学生的心房;如春风萌动江南,绽放在学生的心间;如春雷震响天地,回荡在学生的心头。
  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的形象,体验生活,体验万物,还要引导学生体验自己,体验自己的情怀与思想,通过审美体验,体验出丰富而生动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空间;通过审美体验,促使学生自发地调动心理潜能,调节好与对象(自然、别人、生活、社会等等)的关系,能够多存一份厚道,多存一份同情,多存一份宽容,多存一份理解,对世界充满爱心。
  
  二、以“理性”为核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
  
  如莫怀戚的《散步》,文中写了一家四口人散步时互相关爱的情景,很是感人。四个人都有美好的心灵,都各自承担着家庭的一份责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比较分析各自的形象特点,分析他们担负的家庭责任,说说自己喜爱文中的哪个角色。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认同或角色超越:将来你是否愿意做这样的父亲,或是做这样的母亲,或是做这样的奶奶,将来你希望自己怎样教育小孩,教育出怎样的一个小孩——让学生设计未来之我的形象,感受个人在家庭、在集体、在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并逐步形成自己对真善美的看法和追求目标。
  还可以把“利”与“义”、“个人”与“集体”、“对人”与“对己”、“劳动”与“奉献”、“现实”与“理想”、“成功”与“失败”等等有审美冲突的问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情感震撼、理性思考中达到审美超越,形成自己的见解与看法,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乃至人生观与世界观。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作品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在培养目标上,不仅强调人性的培养和理性的养成,而且趋向于培养集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完美之人”。
  
  三、以“个性”为核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勇于创造的精神
  
  富有个性的人格才充满魅力。鲁迅之所以难忘藤野先生,是因为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与行为横行的年代里,藤野先生保持着独立自主的出淤泥而不染的个性——追求科学、献身科学、毫无民族偏见、热情关心一个来自弱国的“低能儿”。哥白尼之所以为人所景仰,是因为他有自己独立自主的人格——坚持真理,宁死不渝。诸葛亮之所以为后世所推崇,就是因为我们被他的大智大勇、感恩图报、忠心耿耿、一腔赤诚的人格魅力所叹服……
  让学生通过故事、人物形象等文学形式及文本中所体现的理念的暗示,伴随着情感震撼、审美体验,从课文中学习做人处事的价值标准,模仿课文中歌颂与赞美的人物,逐步形成自己独立自主的人格。
  塑造个性必然与创新相辅相成。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其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结合教学内容,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等课文,采用渗透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理解创新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乐于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并能主动验证自己的想法,培养深入思考而不随声附和的个性。
  
  四、以“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组织课外阅读,开展语文活动。让学生分期阅读古典名著,有计划的阅读各册教材“名著导读”及教育部推荐的中学生课外阅读作品,选读现当代的美文等,书写阅读体会,交流阅读心得,开展书评活动,举办专题讲座,促使学生在入事入情入理中完善自我人格。
  同时,在写作训练中,注意挖掘并赞美生活中真善美的东西,鞭挞假丑恶的东西,以导向学生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常常反思生活中的俗语、成语,辩证思考它们所表现的“道理”;常常与作者及作者笔下的人物进行辩论,通过这些方法,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新解“班门弄斧”。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其原意——妄自尊大,在行家前辈面前卖弄学问、显示本领,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求学需要谦虚谨慎;其次引导学生反其意思考,在求学与做学问时,我们是不是也需要“班门弄斧”的精神,这种精神应该是什么精神?经过思考讨论和作文,有一名同学写道:“班门”乃进取之门,“弄斧”乃进取之道;求学做学问,要敢于向专家前辈怀疑和挑战,这样才能有创造,才能有新学问产生,新发明问世,才能使人类文明的车轮向前推进;可以说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班门弄斧”史。观点新颖独到,令人叹服。
  再如作文训练题“1+1≠2”或 “‘1’的随想”等,都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激发主动创新的精神,培养个性化的人格。
  
  单位:浙江宁波市北仑区大 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