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语文教学要以读促写

作者:冷翠红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由此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回顾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要将读和写二者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须做到:
  
  一、立足课堂抓阅读,实施以读促写的教学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基于这点,教师必须打破把课文从内容到形式嚼烂了喂给学生的陈旧模式,采取阅读前设计思考题,请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炼课文主旨等方法,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体会、领悟作者命题、立意的观点,选材布局的方式和表情达意的语言上来。
  例如我教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一文,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文章流畅,叙述了读书的主要作用,阐明了阅读和作文相辅相成的道理。教学这篇课文,我着重组织学生讨论“醉心读书,带给作者哪些好处”这个问题,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作文实践谈谈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我的写作之路”为题作文,要求他们仿照叶文玲的写作思路,写出自己读了哪些书,对自己有何帮助,有哪些感悟,学生有了范文作样本,再加上又有生活的经历,为写作铺就了通衢大道,当然就有话可写,并且很好地学习作者的布局谋篇的技巧和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表达抒怀的艺术。
  由此可见,立足课堂教好范文,让学生汲取文中的写作精妙之处并运用于写作实践之中,是促进学生写作的十分有效的途径。
  
  二、注重课外阅读的积累,实施以读促写的教学
  
  俗话说:“拾珠成串。”积累词汇正像拾珠一样,一点一点积累起来,以至成章。好的文章离不开好的词汇。首先,我阅读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通过阅读,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收集名言后,我还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代表性的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张贴在班级墙上。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其次,指点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以讨论为主,自主思考。学生对所读的书籍应当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千人千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某本书或某类书的研讨会,研讨会的主角是学生自己,让学生把在读书中所得到的感悟发表出来。比如读《三国演义》,关于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有的学生对曹操推崇有加,有的却对他全盘否定,于是两派唇枪舌战,各不相让。这种讨论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更是一种自主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的提高过程。
  阅读丰富了学生的生活阅历,读一本好书就是在聆听一位智者的谈话,就是在翻阅一部人生的画卷。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对生活的感性体验,也可以获得对生活的理性认识。这些都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写作动机或写作材料。即使学生对阅读对象持否定态度,也有可能刺激学生的批判动机,从而产生写作的欲望。
  在阅读的快乐中,学生们遨游文学自由的领空,徜徉在作者创造的美好情境中,眼观之余,神思飞扬,从而产生创作的冲动与实践。
  
  三、引导学生阅读积累后,在写作中模仿借鉴并有创新
  
  学生在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写作素材的基础上,必然会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作品中文采出众的语句,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新奇独特的布局谋篇,无不吸引着学生们,他们也希望写出自己的“佳作”。
  从某种意义上说,初学者在写作中模仿和借鉴是不可避免的,但其中须有创新。学生在写作中更能体会到“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例子,就是让我们模仿的。有学生读了《中国石拱桥》,学习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写出了《家乡的桥》,这就是模仿、借鉴。也有学生读了《背影》,看到朱自清先生抓住“背影”这一特征,写出了人间诚挚的父子真情,便把妈妈那不同年代的照片上的“笑”,层层写来,写出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这便是模仿、借鉴中有创新了。
  茅盾说过:读书时看书里写的,想想自己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想想要是自己写,会怎么写,该怎么写。文学巨匠的教诲,既是经验之谈,又是对“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的阐发。能这样去做的话,作文当然有创新了。
  此外,还要扩大阅读范围,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学生把完成的读书笔记介绍给大家,要介绍得好,吸引人,必须真正理解作品。学生或从内容上,或从语言上,或从作品的艺术手法等角度着手,自由发挥,他们在反复独立阅读过程中,必有所得,必有感悟,在这个基础上写读书笔记可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了。
  
  单位:山东荣城市第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