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文本与对话

作者:王 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基础是文本。而当前阅读教学出现了淡化文本的倾向,导致一些阅读课成了漫无边际的“大话西游”,令人担心,我认为对话必须以文本为基础,文本不能淡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堂驾驭能力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因为这种预设往往成为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桎梏而遭批判。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存在“观念超前,方法滞后”的问题。不少教师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大胆摒弃传统教法,积极参与新教法的探讨,暴露出用探究活动代替解读文本,断章摘句代替整体感知,欣赏激励代替评价导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共性是使学生脱离了文本,从而让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边对话失去基础。
  那种对文本只作走马观花的感知就进行的探究活动有多少价值?学生探究什么?探究与文本有多大关系?热热闹闹的课堂浪费了学生直面文本,感受文本的时间,实在不值。语文课不让学生读书,而是从文中找几个句子、几个片断让其探究赏析,然后向课外延伸,做些可有可无的拓展练习,无异于砍下维纳斯雕像的某个部分让人欣赏,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不是在发现美而是在毁灭美,断章摘句怎么能代替整体感知!激励学生参与对话,欣赏学生的闪光点是对阅读教学主体的尊重,但语文课更需要评价导向,教师应该通过客观评价发挥主导作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激励的愉悦,语文课拒绝廉价的欣赏!
  读书没有终南捷径,阅读教学只有立足文本,认真解读文本才能让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成为可能。究竟如何解读文本?我认为学生和教师应该在“正确”与“创意”两方面做文章。
  所谓“正确”的解读文本。就是学生必须诵读文本、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义、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结合语境揣摩语句;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体会感情、明确主旨;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查阅工具书,搜集信息的习惯。
  所谓“有创意”的解读文本。也就是在经历“正确的解读文本”这一过程之后,进行整体评价,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能力层次上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
  史绍典先生在《交流沟通对话》一书中,提供了很多成功的教学案例。在此,我想以刘谦老师执教的《斑羚飞渡》一课为例,谈自己对“正确的解读文本”和“创造性的解读文本”的理解。
  刘老师以复述课文为教学主线,以解读文本为教学目标。两节课中有三次不同要求的复述和不同形式的阅读。范读课文后让学生初步体验,为下一环节蓄势,默读课文后让学生概要复述,达到整体感知文本的目的。在进一步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详细地复述课文,涉及到词语、修辞、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最后,引导学生转换叙事角度,叙述顺序,大胆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正因为刘老师始终把文本置于对话的基础地位,并巧妙地用复述课文把“正确解读文本”与“创造性解读文本”衔接起来,才成功地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多向互动。
  这一成功案例表明,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学生、教师只有立足文本对话,才能克服种种淡化文本的倾向,也才能让语文课真正地鲜活起来,灵动起来!
  
  单位:湖北宜昌市兴山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