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高中生作文如何创新

作者:周 杰 徐 升




  古人云,“文若春华贵出新”,新课标也鼓励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也有创新这一条目,目的都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魅力和才华。一时间创新成风:五花八门的文体、花里胡哨的语言、胡编乱造的内容……虽美其名曰创新,其实是步人后尘、拾人牙慧,是“伪创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首先,对写作缺少兴趣及没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其次,对作文创新的理解存在误区,单纯地认为创新就是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就是写记叙文议论文以外的非常规文体,就是不管对错都“唱反调”;再次,没有独立的思想,人云亦云,缺少对生活的独特感悟,缺少人文关怀。所以创新虽多,但真正意义的创新却凤毛麟角。其实,创新是人们能动性的表现,以不循常规、独辟蹊径为标志,是一种不满足于既有状态而着力开拓的精神。
  怎样培养创新精神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倡真情写作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青春期学生心理活跃,他们渴望心灵的自由,渴望无拘无束、标新立异地进行作文。我们应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并完善自我的自由世界,激发学生的潜能,做到“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吐真情”。
  
  二、进行课外阅读,丰富文化底蕴
  
  我们并不缺少生活,只是缺少感悟,缺少一颗能把生活素材变为写作素材的慧心。我们应多观察、多阅读、多感悟,从生活和书本中汲取养分,建立自己的作文储备仓库。
  
  三、进行模仿创新训练
  
  吸收和借鉴别人优秀的成果。深邃的思想、巧妙的构思、创新的文体、精湛的语言都可以成为我们模仿的对象。但不要生吞活剥地模仿。巴尔扎克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做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是庸人,第三个就是蠢货了。所以模仿必须以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为依托,学会借他人的意,说自己的话,表自己的情。
  
  四、放飞想象,发散思维
  
  想象是科学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思考问题,深入挖掘题材的内涵。
  创新精神是作文优劣的一个标准,那么在作文中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贯穿创新精神呢?
  首先,主旨的创新。主旨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体现作者的思想境界。这就要求学生努力克服自己写作上的思维惰性,在广泛掌握材料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如关于什么是天才,人们一般认为天才是勤奋的结果,“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而周国平认为“天才是一种使命感”,“是一种责任心,不仅仅是对他人对人类而且是对自己的生命的责任心。”这就推陈出新了。但有些学生为了创新刻意编造一些“狗咬人”式的新闻,比如薛宝钗是有能耐的新新女性,孔子周游列国时的艳遇……这不是创新,而是一种噱头。我们应该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以积极的心态关注社会人生,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发人之所未发,思人之所未思”,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和全新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实现真正的创新。
  其次,内容的创新。内容是文章的血肉。“新”不一定非是时新话题、热点新闻,也可以是大家熟知的旧素材,关键是体现它的价值,赋予其新的内涵。不少学生动辄神游太空、梦中奇遇,要么就是网恋、早恋、失恋,或是父母双亡、家庭变故……当然并不是这些素材不足取,而且让学生学会“把谎话说圆”,达到艺术的真实即情感的真实。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丰厚的生活底蕴和真情实感,切忌浮躁、投机。扎实的积累和独特的生活感悟才是实实在在的。
  再次,写作方法的创新。写作方法指一篇文章主要运用的方法。如象征、对比、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但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只要利于文章的表达就好。比如文体的选择,有些学生不愿写中规中矩的记叙文、议论文,而一味追求另类文体,如诗歌、戏剧、网页设计、诊断书。这是一个误区。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要求,在不同情况下的优势是相对的。所以,我们应强化文体意识,既要训练写常规文体的能力,又要有写好非常规文体的能力。“破格先由入格来”,只有在掌握常规写作方法的基础上才能自创新法,但其最终都要更好地为主题服务。
  最后,语言的创新。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好的语言都是个性化语言,是以“真文字写真性情”。但也有些学生盲目追求语言外在形式的华丽或怪异,或套用网络语言,或文白夹杂,或滥用修辞……这些都是对语言创新的误解。语言创新先要学习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反复吟诵、仔细品味,从中吸取养料滋润自己。如《背影》的朴实无华,《边城》的天真、质朴、恬淡,《我与地坛》充满了对生命本质的质问与热爱……注意从生活中吸纳新的词汇充实自己;让心灵与万物对话,形象而有情感地感知生活,以便让自己的语言更形象、具体,更个性化。
  作文的创新需要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个性的集中体现,将创造性思维引入作文,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灵感,才能产生优秀之作。
  
  单位:安徽阜阳城郊中学;安徽阜阳师院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