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创设情境 激活课堂

作者:付彩霞




  情境教学的目的是在于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掌握最多的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首先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深刻理解课文,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课本里的不少文章蕴涵着深情厚意,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仅仅靠对课文词句和段落的分析是很难奏效的。要有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再回到课内。比如教《背影》这一课,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和母亲关系很好,却对父亲颇多怨言。他们难以理解课文中的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我先让学生诉说自己对父亲的不满,然后对学生讲述了我父亲疼爱我的小故事,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上,我们也不能满足于对课文的分析,而要求学生进入生活,去分析生活中的大语文现象,让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中。比如在教《人类的语言》这一课时,针对“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句话,我说:“生活中变化无穷的语言比课本上丰富得多,大家应该从课本里走出去,你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变化无穷的语言呢?”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如:“《中国电视报》,报中国电视”这条广告语,把一个报纸名的一处词序加以变化,宣传了这张报纸的功能。又如:我成绩上升时回到家,爸爸大方地说“吃什么弄什么”;成绩下降时爸爸就不这么说了,而是“弄什么吃什么”。由课本走向生活,使课本有限的内容丰富多彩,也使得抽象的术语更加直观。让学生发现了“语言”就在自己身边,会不由自主地开拓语言的“运用环境”,课堂的辐射面也扩展了。
  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他们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有一些素材适合表演: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动作等。我请两位学生现场给全班同学表演,学生们为了表演。自然对课文是认真研读的,所以,表演是成功的。在枯燥的说明文的教学中,创设表演情境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核舟记》里多涉及空间位置,所以我让学生自习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的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研读课文后,相互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在笑声里,在表演中学习课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又如《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课文,都有很好的表演素材。教《孔乙己》一文时,我把讲台作为酒店的柜台,请学生们表演酒店里的情境,课堂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很快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语言有了较深的认识。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加快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利用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音乐与文学本来都属于文艺。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学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的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两者互有长短,完全可以利用音乐与文字的优势,教《春》这一课时,在学生了解课文结构后,我给学生放了瓦格而纳的《四季组曲》中的春部,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同时想象课文中的画面。学生通过瓦格而那的音乐,仿佛置身于春天的原野之中。《听潮》中涨潮一段,文字激越,我给学生放了古筝曲《战台风》,在同样激昂的古筝曲中,学生朗读课文,从中去体会、想象潮水的汹涌。在诗词的教学中,更可多加利用与之相对应的古典名曲来使学生沉醉于诗词的意境中。特别是中国的传统音乐本就与古典诗词密不可分,相互辉映。《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于那些从未离过家的孩子,要他们去体会分别的滋味是相当困难的,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情境和意境是无济于事的。这个时候,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打动学生,我给学生放古曲《阳关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声中,学生进入了诗的意境。
  利用孩子渴望表现自己的这种心理,运用竞赛手段,营造竞赛情境,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一种紧张的竞赛情境中去学习。《挺进报》一文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伏笔和时间词语的巧妙运用,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寻找文中前后呼应的伏笔,看谁找得多、找得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利用一些课文的开放性结尾,在课堂中设置一种创造情境,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可以达到激活课堂的目的。如《皇帝的新装》,结尾并没有点明两个骗子的结局,利用这一点,我让学生自由想象,给课文加上结尾。《小麻雀》一文,让学生运用创造思维,写出小麻雀的各种未来。
  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可以激活课堂,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单位:甘肃省通渭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