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黄鹂》说课设计
作者:宋建军
《黄鹂》是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1篇课文。本册书现代文阅读共三个单元,每单元围绕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以文体组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赏析散文的语言。这是阅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基础。
《黄鹂》是一篇散文名作。作者笔下的黄鹂,不仅是一种美丽可爱、富有灵性的鸟儿,而且是艺术的化身、一切美的事物的化身。作者从小黄鹂身上悟出大道理,表达了对生命自由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所创造的美的意境的向往。传统语文教学仅把课文当作学习的对象是不恰当的,正确的认识应是把课文当作借鉴的范例,因此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本课的学习重点应是赏析语言和领会本文多元性的主旨,而后者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散文的教学和其它文章不同,用传统的分析法教学会破坏文章整体韵味和优美的意境,所以我打算把传统的散文分析课变为鉴赏课,使学生置身于作者所构筑的语言环境中,解读文章的内涵,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培养鉴赏散文的能力。
从学生角度分析,传统的分析法重分析轻鉴赏忽视了学生对美的需求,久而久之,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其次,这阶段的学生从初中毕业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散文,具有散文方面的理论知识,也能够进行鉴赏。
三、说目标
1知识目标:(1)能通过揣摩语句体会本文主旨。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能力目标:(1)培养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以美的文笔表达美的情思,促使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说课时
依照目标分为两课时。
第1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初步体会本文主旨。
第2课时总结文章主旨,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五、说准备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生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阅读全文)
2、准备好多媒体电脑,投影及相关软件。
六、说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黄鹂是一种很美丽的鸟,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多有描写,你能吟出几句吗?
有关“黄鹂”的古代诗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这些诗句通过描写黄鹂的啼鸣、飞舞表现了黄鹂娇好、美丽的形象,抒发了对“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好春天的热爱之情。那么在孙犁的这篇散文里,黄鹂又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呢?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采用此形式导入新课,并对回答诗句的学生给予表扬,能够直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处于情感愉悦的状态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简要介绍作者
孙犁(1913- )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三)出示学习目标
(四)看配套的画面听配乐朗读、思考。
1.浏览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板书)
阶段(环境)形色神态
抗战色彩鲜丽 声音诱人 姿态矫健 一闪而过
病中追逐逗闹 安家落户
鸟市悬空吊着 焦黄凄惨
江南太湖边 群莺乱飞 全部美丽 极致
2.面对不同环境不同境遇的黄鹂,作者感情态度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喜爱、遗憾——痴迷、惋惜——怜爱、愤懑——喜爱之极(板书)
2 4-7 8-16 1722-23
朗读2 朗读6-7 齐读22-23
设计此环节目的:1、创设情境。2、在散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借助文章的语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处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感情。
(五)通过课前阅读、浏览,了解体会本文主题,根据你的学识阅历,或许你会有新的见解,把你的见解写下来(100—150字)然后讨论——辩论。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1、初步了解主旨多元的特点。2、通过质疑这种形式,不仅能澄清文中一些模糊的认识,更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二课时
(一)课前回忆上节课内容,出示教学目标。
(二)分小组讨论,限时作答。
1、根据作者对黄鹂不同遭遇的态度,你能领悟黄鹂在作者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并进而明白作者一生不能割舍黄鹂的真正原因么?
提示:可以根据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语句作答。
(板书主题一)黄鹂是美的事物的代表和象征。作者对黄鹂的追寻实际上是对美的事物的热切(或狂热)追求。(答案来源:第三自然段)
至此我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联想到射杀海鸥的事了(这是戕害美的丑恶行径)。
2、不难看出,作者认为黄鹂理想的境遇在江南,认为只有在这里才能“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是一种极致”,从环境和黄鹂的关系看,“极致”的含义是什么?
从几次记叙来看,黄鹂的自由与美好的展现应该有它良好的生存环境,而这种“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的‘景物一体’的境界”便是文中所言“极致”的具体含义。景(环境)和物(形象神态)自然结合,互相发挥,达到最佳境界。
3、揣摩文末四段文字,用一两句话说明作者从黄鹂的遭遇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4、这几段文字与上文叙述的作者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有什么联系?
这几段文字是上文作者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的延伸和升华。这几段文字写作者的追寻终于有了结果:找到了黄鹂的真正的家乡,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的美丽。而且由黄鹂转向大千世界,不仅黄鹂,(板书主题二)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美的极致,都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从而给读者以哲理的启迪。可见,这几段文字是上文的必然延伸,那人生哲理也是从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中升华出来的。
5、由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推导出主题三:在文艺创作中,要为典型人物创设与之相和谐适应的典型环境。(讲文艺创作规律)。
最后,推导出主题四:呼吁为作家、人才乃至一切人的生存和发展创设宽松、和平、自由的社会环境。(这一点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来分析,也可以结合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主题来讲,这一点也是教师用书所讲的,可以作为重点)
设计此环节目的:调动学生参与,完成知识目标。
(三)小结本文的主题多元性。(参考《中学语文园地》2001年3期)
(四)语言运用技巧借鉴
过渡语:散文的说理贵在含蓄,重在形象。
课文最后五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段?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对增强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
引用名句: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 增添文学色彩
排比:三个“这里的……”勾勒太湖环境优美
对偶:“它们的啼叫……,它们的飞翔……”对仗工整,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江南风景图。
句式:整散相间 长短结合 错落有致
多种修辞手法,整齐而有变化的句式,曲折回旋,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设计此环节目的: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清新隽永的氛围,完成知识目标。
(五)布置作业
以文中“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组骈句中的任一分句为内容,完成一幅画。
设计此环节目的:鼓励学生在画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形象经过文学到图画的转变,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单位:江苏无锡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