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三处“下棋”该怎么理解

作者:白中生




  丁西林的独幕剧《三块钱国币》中,隐去了女佣打碎花瓶的情节,直接展开吴太太、杨长雄二人之间的争吵——女佣该不该赔花瓶。这就使得矛盾从演出开始就趋于激化,在杨长雄和吴太太争执不下之际,让杨长雄的朋友成众出面,推杨下棋。剧中共三处“下棋”在当时的场景中,表达的意思都不同,特别是第三处这六个“下棋”对我们理解剧情了解人物性格和拓展思路很有帮助。
  第一处:开始,吴太太的唠叨和胡搅蛮缠,对生活现状的抱怨。并说:“打破了我的东西,不赔!还有旁人帮助,说不应该赔。我倒要听听这个大道理。”吴太太显然是要强迫杨长雄发言,杨对吴的吝啬不满,正准备与吴太太理论的时候,成众拿着一盒象棋,走到杨长雄的面前说:“下棋,下棋。”在杨、吴二人互不满意时,眼看就要产生口角,成众的出现,并督促“下棋”,使矛盾缓和。
  第二处:当杨长雄揭露吴太太的所作所为,吴太太竟然搜查了女拥的全身,已经到了侵犯人权的地步,吴太太对杨长雄说:“那不用你担心,你等着看好了。”吴太太知道李嫂身上没有钱,已经打好了典押李嫂铺盖的主意。这时成众又说:“下棋,下棋。”在杨、吴二人争执不下之际,成众出面,推杨下棋,从而使激化了的矛盾有所缓冲。
  第三处:当吴太太要警察带李嫂把铺盖拿到对面巷子的当铺中去押三块钱时,杨长雄起身挡住了去路,吴太太非常尖刻地一连问了杨长雄三个问题,并声嘶力竭地叫道:“我的事要你来管!”最后她半是礼貌,半是命令地请杨长雄让路。成众这时候走去把杨长雄拉开,并一口气说了六个“下棋。”
  “下棋①”,其实潜台词应该读作“来,我们下棋,别理她”。成众说这个下棋的目的是为了把杨长雄从第二次冲突中拉出来,既然李嫂已经答应了,都不作抗争了,你又何必自找麻烦,别和这个“尖刻而罗嗦”的女人纠缠。成众应是笑着,眼睛看着杨长雄。用中等的语调说话。
  “下棋②”应和“下棋③”连续。成众连说两个下棋主要是劝慰杨长雄别上火,和这样赶尽杀绝的人犯不着计较,语音较轻,一脸的无奈。
  “下棋④”,到这时,成众发现,杨长雄正在生气,心思并没有被朋友的规劝吸引,便不得不提高嗓门,提醒他,人都走啦,我们的棋还没有下完呢。但他这种提醒丝毫没用,于是他不得不再一次拖长声音,用略高的声调再一次催促杨长雄“下棋”。这是“下棋⑤”。
  杨长雄是气晕了,他的气是复杂的。我们从他朋友一连五个“下棋”都不能唤回他意识的情况,可见他有非常强烈的正义感。杨长雄作为一个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青年学生的形象在这里脱颖而出。另外我们还能进一步从杨长雄发傻的神态中,看到更为深层的东西,这便是表现在吴太太、警察和李嫂身上令人不解的不同的国民性。吴太太的尖刻与毫无同情心、警察的无原则妥协、李嫂的毫无争辩与自保意识的屈从以及成众的不甚关心。成众是个配角,对朋友还不错,对吴太太也较讨厌,在剧中他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衬托杨长雄的形象。丁西林先生的戏剧语言非常具有表现力,他在这里以“下棋”这样一个简单的词语同时反映两个人不同的心态。并且从侧面烘托了戏剧的主人公,又带给人们许多值得咀嚼的东西。
  “下棋⑥”应是在前面五个“下棋”说过后,成众发现杨长雄还是毫无反应的情况下的一种自我解嘲,自言自语。他说的这一次犹如叹气,因为他的对象是如此的不应景,他只发了“一个代表两方,进行棋局”。
  三处“下棋”以后是“和棋”,表面上指杨长雄和成众两个人在下的那盘棋是“和棋”,实际上是十分风趣又一针见血地比喻这场两败俱伤的争吵。
  吴太太和杨长雄两人的争斗,涉及到“道德与法”的深层问题。如果“情”与“理”、“德”与“法”不能有效沟通,和谐一致的话,“个人”与“社会”都难免会出现剧中那种“两败俱伤”的结局。“理”和“法”都是刚性的规定,讲究的是严密的推理和硬性的度量;“情”和“德”都是柔性的沟通,讲究的是宽容仁爱与和谐融洽。刚性的规定是社会运转的骨架,柔性的沟通是社会和谐的血肉,两者缺一不可。
  如果只有“理”和“法”,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像没有血肉的骷髅一样冷酷无情——吴太太抓住的只是“理”和“法”,而不顾人之常情,因此,她最终被逼得恼羞成怒,耍横耍泼,显得自私吝啬,尖酸刻薄。如果只有“情”和“德”,社会又会变得像没有骨架的皮肉,随人揉捏,没有定型——杨长雄抓住的是“情”和“德”,而不愿承认“损坏物品,照价赔偿”的通理。因此,他最终也到了“理屈词穷,闭紧了嘴唇,握紧了拳头,没得说”的境地,以摔碎另一只花瓶出气。
  如果双方都能意识到对方立场的合理性,也许就不会出现这种不愉快的结局:若吴太太“得理能让人”,多一分宽容,就能赢得李嫂的感激、杨长雄的敬佩、成众的称赞、邻里的和睦;若杨长雄说话婉转含蓄一些,语气和蔼和一些,因势利导,不要持这种“仗义执言,打抱不平”的咄咄逼人之势,或许可以将问题解决得完美一些。
  
  单位:河北武安市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