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论《语文课程标准》的人文性

作者:于友栋




  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生成过程直接体现在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义在确定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提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种由语文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标明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全新的课程观念和全新的价值取向。
  
  一、人文性,反映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1、从语文课程选择的教学内容来看,语文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从必修课的五个模块到选修课的五个系列,几乎涉及到了人文科学的各个方面。这样的课程内容不光反映了语文课程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不光是认知体系的,而且还是价值体系、伦理体系的。这正好体现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2、从语文课程标准阐述的课程理念来看,语文课程植根于人文精神。语文课程理念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受到优秀的文化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指驱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心,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语文课程理念赖以确立和发展的灵魂内核、精神支柱。也是语文课程理念植根的丰厚沃土和语文课程人文内涵的丰富之所在。
  3、从语文课程目标看,语文展现着巨大的人文魅力。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感受艺术和学科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情趣,提高道德修养”。让学生自觉地走进作品,同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喜、共呼吸;让作品人文的春风,吹开他们美好的情感;让作品人文的细雨,浇开他们娇艳的心花;让作品人文的魅力,塑就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个性人格和审美情趣。这正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的巨大魅力。
  
  二、人文性,促进了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
  
  1、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将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素质。注重人文性,势必打破以“教师中心”的“一言堂”格局,使教师的角色由课堂的灌输者、司令者、训练者变为课堂商讨者、组织者、引导者;注重人文性,将促使教师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注重人文性,对教师实现课堂民主,营造宽松、和谐、富于人文气息的课堂气氛将起到良好作用;注重人文性,将有利于教师不断提高人文素养,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情感熏陶作用。
  2、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将促进学生更新学习的观念。注重人文性,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人”,是受人类文化熏陶的人,是有其独特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的人,是学习的主人;注重人文性,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将受到尊重,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将受到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得到最大限度调动;注重人文性,有助于学生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对人生进行终极意义的探索,对人类命运进行更深层次的感悟。
  3、在语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性将促进知识观念的更新。传统的语文课程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方法及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注重人文性,将有助于纠正片面强调工具性的偏差,使学生知识的获取与学生的个人体验相联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注重人文性,有助于打破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实用主义"观,发挥语文教学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
  
  三、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
  
  1、语文课程新的价值取向,首先是表现在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在制定课程目标时,注重学生系统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培养,更注重学生高尚情操、个性人格、价值观的培养;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将注重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使语文教材人文化,唤起学生人文精神。
  2、语文课程新的价值取向,其次是表现在学生学习方式上。一是在学生学习空间上体现人文性,它将改变以往以课本、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空间,拓宽教材资源空间和课堂空间视野,构建开放、自主和充满人文气息、富于生命力的语文课程空间。二是在学生学习程序上体现人文性,它将改变以教师强制下的被动学习程序为学生自主基础上的主动学习程序,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基础理念。
  3、语文课程新的价值取向,再次是表现在对教学的评价上。它将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把语文教学的长远效果和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置于重要评价地位。具体而论,一是将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主体再不只是教师,还将包括学生、同学、家长;评价不仅仅是教师评价,还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家长评价,使评价更加公正全面。二是将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将改变以往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体系,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尤其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发展过程的评价。
  
  单位:江苏海安隆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