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叩问心魂

作者:刘道生




  灵魂的有无,祥林嫂到死也没有弄明白,博学如“我”者也没法说清楚。但我想世间万物灵魂总归是有的。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草木虫鱼的不同灵性,充分昭示着灵魂的存在。林黛玉在《葬花辞》里也说:“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一个有雨的白昼。我静静地坐在窗前,聆听淅淅沥沥的雨声。透过雨帘,我的思绪愈飞愈远:这雨从哪里来?又将向何处去?一千年前也是这样的雨么?一千年后还是这样的雨么?也许有人觉得我问得太傻,但一千年前的张若虚就问过类似的问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有好友问我:“雨即无根水,注定一生飘泊,你可知?”是的,雨的一生飘零、孤苦,随风而至,随形而下,居无定所。但我对雨不只是怜悯,更有深情的敬畏。想一想浩瀚的宇宙中那么多寒冷而寂寞的星球,它们缺少的不只是阳光,尤其是雨水。地球上的风云变幻、草木枯荣,乃至万物孕育,不都是因为雨的存在吗?她历经多少亿年的进化,吸收了宇宙中多少物质的精华,晶莹透亮,一点点,一滴滴,从古飘到今。雨,应该是大自然的心魂。
  不久前,我随考察组来到岷江的源头,青藏高原的东缘。一下车,我就被这里奇特的自然景观所震撼。这里土质疏松,植被脆弱。海拔3100米的山顶上全是裸露的砂石,间或有些温带向寒温带过渡的树种,孤伶伶地站在那里。我随手拾起一块鹅卵石,仔细端详这被风雨侵蚀的石块,眼前仿佛看到远古的流水,胸中涌起不息的风涛。据资料记载,这里四亿年前是一片冰川,更久远以前是古地中海的东缘。历经几亿年的沧海桑田,才演化成今天的高原砂石。每一颗浑圆的砂石都有着不平凡的前世今生,倾注了多少雨水的情怀,一如绛株仙草受到神瑛侍者几世几劫的雨水浇灌,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我想,石应该是雨的心魂。
  说也来巧,正在撰写此文的时候,发生了本地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大地震。11月26日上午8时,我照例端坐在办公桌前,初冬的阳光温柔地洒在我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突然间办公楼左右摇晃起来,仿佛地动山摇一般,我便再也无暇叩问心魂,本能地和大家一起逃命了。
  劫后余生,有生的庆幸,更有生的烦恼。我想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唐山大地震,蓝光闪过之后,三十万生灵不就这样顷刻之间灰飞烟灭了么?如果此时的震级再大一些,离震中再近一些,我也就像他们一样消失于无形了。人的生命怎么就这样的脆弱?
  我又无端的想起了诗仙李白酒后下水捞月而亡,诗人海子为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坦然卧轨而死,想起了刚刚仙逝的大文豪巴金先生,他在《随想录》里不断地把自己的那颗心拿到太阳底下炙烤,无情地批判自已在文革中的所作所为。萦绕于他们心中的那颗灵魂究竟是什么呢?难道李白真的不知道水可淹死人么?我想那是理想的破灭,现实的无助。而海子则是在现实世界里无法找到他那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精神之屋。巴老一生著作等身,享誉世界。耄耋之年,反躬自省,不断追求人格的完美,可敬可佩。
  相形之下,我的叩问既没有他们那样深邃、旷远,也做不到他们那样无私无畏。当然我辈是凡人,不能企及伟人的心境。但凡人就可以没有心魂了么?巴金先生说过:“人不能单靠吃大米而活着。”向善、向美、敬畏、感恩,应该是所有人共同追恋的心魂。今天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温家宝总理去哈尔滨视察因水污染而全市大停水的情况,有一位市民当众向总理表达对政府关怀的感激之心。总理则接过话头,立刻纠正说:“你这个说法不对,应该是政府感激我们的人民。”所有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端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也满噙泪水。不容易啊!面对困难与劫难,人民与政府不是推诿、指责,而是宽容、理解与感恩。我也曾采访过全丰奖的设立者,台湾退休教师、年过八旬的周老先生,他晚年将绝大部分的退休金用来资助故乡阳新的贫困学子。名利于他已是远去的红尘,连我想给他拍一张照片他都不同意。他只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做一些小事,以感恩于社会,感恩于上苍。
  痛定之后,我时常在想,父母给了我躯体,诗书养育了我心灵。芸芸众生之中,我是世界的唯一。知识、经验、情怀,乃至人性的弱点,都是这个世界上仅存的孤本。我有资格自寻烦恼,自暴自弃么?我应该无限感激上苍的垂怜。生命之于人只有一次,不管生活多么艰难,生存多么痛苦,较之于上苍对人的创造都不算什么。我应该为所有爱我的人和我所爱的人,所热爱的生活与事业而好好地活着。
  地震是伟大的,它让所有的人认识了大自然的伟力。但更加伟大的是人的心魂,历经劫难而不惧,永远向善、向美,知恩、敬畏,让我们的生活从缺憾不断走向完美。
  
  单位:湖北阳新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