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一篇值得玩味的小说

作者:金立群




  一篇值得玩味的小说,和如今报纸上流行的“情感讲述”不一样。“情感讲述”吸引我们的是其中或曲折或煽情的故事,我们看完了,感叹一下也就罢了。而一篇值得玩味的小说却让我们琢磨。它就像一个谜语,谜面其实简单明了,既生动,又浅显,但在谜面的背后却总是有一些没有说出来的东西,让我们去不停地玩味。《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正是这样一篇小说。它让我们感觉像一个谜语,在谜面背后还有不曾明说的意味,而这种对意味的探求并非文学理论中所谓的“文本解读”,它就是一种玩味,有点像猜谜语,需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悟性。
  从表面——也就是“谜面”的角度来看,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个时下流行的婚外恋、师生恋、三角恋的故事。年轻有为的大学教授方宏声喜欢上了自己的女学生。于是妻子和情人为了爱着同一个男人就生出了一些事端。有时候她们大打出手,因为彼此争夺共同目标;有时候她们又惺惺相惜,因为彼此有着共同的“爱好”。而她们共同爱着的男人——方宏声也似乎为此苦恼,他难以取舍,最终选择了逃避,来了个谁也不要。即便在他回国之后,他的前妻与前情人都向他表示出旧情难忘,他也依然是“谁都不爱”,他可以和她们发生肉体关系,却不能有任何的感情牵挂。这个谜面并不难懂。然而我们总是觉得小说要表达的东西绝不止于这个谜面。
  为什么呢?因为通常类似的三角恋故事,讲述的重点在两份感情间的取舍、权衡,在三角恋里的三对关系,这三对关系彼此影响,互相渗透,牵一发而动全身,总会让故事“好戏不断”——待到小说的结尾,那里面的人和事和小说开头相比,已是另一番天地。而这篇小说却没有完全遵循它表面上所属的那一类“小说样式”的写作规则。这里面不存在感情取舍的煎熬,也没有男主人公在两个女人间的种种周旋。它的叙事重点似乎在于给我们营造一个非常“对称”的结构上。比方说,小说的开头是方宏声在桃山上的家里唱着一首“沉重”的歌,这时,他的妻子和情人都在他的房间里,她们吵得一塌糊涂;而小说的结尾则是方宏声在杏山上的家里唱着一首“轻松”的歌,这时他的前妻和前情人同样都在他的房间里,她们默不做声。再比方说,小说的开头,妻子和情人相互扭打,而方宏声却视若无睹,转身而去,谁也不帮。小说的结尾,这件事又重被提出,而且方宏声说如果这样的情形再次发生,他的反应还会和上次一样,然而却是为了相反的原因。此外还有许多其它的小细节都体现出这种“对称”,比如他们生活的大学校园里有两座山,方宏声先住在桃山后住在杏山;比如方宏声回国后,对他周围的女人们一视同仁地不谈感情,而他周围的女人们却仿佛约好了似的都希望和他在感情的基础上建立某种关系。
  也就是说,这篇小说并不止于讲故事。或者说它的重心不在于故事情节的曲折,而在于通过如此之多的“对称”暗示出一些意味。特别是它还有一个似乎和故事本身并不搭界的标题“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个标题仿佛就是谜语中的“请打一XX”,将我们的注意力从谜面的字面含义上引向了一个特定的方向,也勾起了我们的联想和悟性。
  这些“对称”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它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感情状态的对比。一种感情状态是“有情”,一种感情状态是“无情”。“有情”时,一个男人可能和不同的女人建立“男女关系”;“无情”时,一个男人同样可能和不同的女人建立“男女关系”。“有情”时,这个男人看到两个女人为他打架会选择逃避,“无情”时,这个男人看到两个女人为他打架会还是会选择逃避。正因为这“有情”“无情”的外在表现有如此多的相似,所以我们往往会忽略在这些表面相似的背后,现代人的情感方式其实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篇《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正是在这一点上穿透了那些表面的热闹,抵达了男主角的内心深处。对于方宏声来说,他的改变不是感情的改变,而是感情方式的改变——从此他将用另外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处理和女人的关系。而这种改变的象征正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从前是从前的“歌”,现在是现在的“歌”。正是这样的“意味”,使这篇小说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三角恋小说样式。它让我们不断琢磨——因为它和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多多少少有些关系,不论你是不是身陷三角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