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论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

作者:王东生 樊莉莉




  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力得以绽放、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有效提高的运动场、主阵地。
  那么,语文和谐课堂的要素有哪些呢?构建语文和谐课堂需在哪些方面下功夫、用力气呢?
  
  一、民主——语文和谐课堂的基石
  
  民主教育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潮流,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新课程标准》呼唤教师转变角色,呼唤课堂上民主、平等。因为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师生关系才能空前融洽,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课堂效率才能得以保证,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才能培养出具有民主精神的接班人。崔永元,大家都熟悉,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他上学时原先数学还不错,为什么后来会一蹶不振呢,据说就是因为上数学课时没有摇头晃脑地背数学公式而被数学老师用粉笔头砸了,还让他站起来狠狠地被侮辱了一番,致使崔永元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而他的语文老师能民主、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激励为主,赏识成功,看到崔永元作文里一句“运动员像离弦的箭冲了过去”,便大加表扬,这使他终身受益,爱上了语言,爱上了文学,成了著名的节目主持人。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过:“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所以,每位语文教师都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蹲下身子,敞开温情的怀抱,创设平等、民主、愉悦的氛围,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要知道,语文课堂上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心灵舒展比什么都重要!因为心灵舒展的学生会轻松而欢快地飞翔,心灵压抑的学生只能痛苦而缓慢地爬行。我们要像教育家叶圣陶那样,不管富贵的还是贫穷的,不管聪巧的还是愚钝的,不管淳朴的还是顽劣的,都一视同仁,倾注爱心。要牢固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转换角色,走下讲台,搭起“平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多向生成,合作对话。并关注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分类施教,逐一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民主的春风带进课堂,用民主的思想放飞学生主体的灵性,让天真的学生动起来,让自卑的心灵醒过来,让沉闷的课堂活起来,让每朵思维的火花燃起来。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每一个语文课堂都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成为学生释放浑身能量、求知创新的最佳地方。
  
  二、情感——语文和谐课堂的灵魂
  
  夏丏尊先生说:“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学校里的学习并不意味着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心灵接触。有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果学生对课堂没有归依感,对教师没有亲近感,对教材没有喜爱感,将很难使学习成为令他们愉快的事,正所谓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冲动和过失,关心他们的心理变化,用真情换取真心,用激情去唤起激情,才能实现师生间思维的碰撞,知识的融合,感情的升华。当学生情感被激发起来时,往往表现出听得专注、说得热烈、读得有味、答得流畅等特点,并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经久不忘。情感是和谐课堂的润滑剂,情感是师生双边活动的助动剂,情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情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因此,我们必须充满爱心,情满课堂,爱洒学生。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课之所以给人一种春风拂面、赏心悦目的感觉,最主要、最重要的就是她爱满课堂、情满学生。斯霞老师将七十多年教师生涯成功的真谛归结为“童心母爱”。苏霍姆林斯基说得更妙: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教研者的爱护和关注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面对学生,心怀无限爱意,教育之花必然璀璨盛开。李镇西的爱心教育实践更证明了“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我们应该用我们的热心,以我们的激情煽动起学生的热心与激情。可以说,赢得学生向往之心、急盼之情,就赢得语文课堂教学之魂,也就赢得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效率。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应注意利用好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来激发学生的激情。要抓住抒情性作品中情感的聚焦点、哲理系性作品中情与理的相融点、叙事性作品中情节的高潮点,努力激发学生的课堂情感,使之澎湃激荡,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开放——语文和谐课堂的特性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而语文学科又是一门最具开放性和创造活力的基础性人文学科,语文教学必须构建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开放,才能给学生以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开放,才能让学生在语文的蓝天中自由飞翔;开放,才能带来语文学习的活力;开放,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和谐与活力!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开放。要解放思想,打破教材束缚,打破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因为任何一种教本,都有它的局限性,除了编者的局限性外,还有时代的局限性,惟有开放,或可弥补。要让学生和教师都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对教材的内容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更改、增减,还可进行课程整合,搞好学科渗透。如教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可补充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任华的《送宗判官归滑台序》等篇章,让学生加深对“赠序”这一陌生文体的印象。当然,有些教材也可作大胆删减处理,如教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只须着重深入探讨意蕴深刻的语言,不必面面俱到,而且九则故事,只要重点突破一、二则,其余的就可依此类推,举一反三。
  另外,教师还应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一些时文精品及科技读物,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脉搏。苏霍姆林斯基曾给中学教师提出这样的建议:“科学正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但不可能经常把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和规律写进中学教学大纲中来。所以阅读科学读物就成了现代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始终关注科技前沿,面向未来,对社会、对人生始终兴致勃勃,并养成良好的阅读品质。
  其次是教学空间的开放。要突破教室有限的空间束缚,将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中,或者伴着学生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堂理应向社会延伸。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图书馆、因特网等也应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通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在实践中积累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拓宽语文学习渠道,采用读书报告会、辩论会、新闻发布会、演讲和社会调查等形式,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还可以组织各种文学社团,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再次是训练手段和教学模式的开放。要充分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打破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间的壁垒,改变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勤于动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从被动接受知识、储存知识、唯教师是从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自主收集信息、准确筛选信息、正确重构并输出信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获得语文素养。
  
  四、灵动——语文和谐课堂的生命
  
  于漪老师说:“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而是师生互动、思维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和谐的语文课堂它不是面面俱到的预设,而是要给学生大量的空间;不是一出定稿的剧本,而是一部没有句号的手稿。它充满跳跃,充满悬念,充满发现,随时会有令人激动的亮点。它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要因时因地因情因景因课堂气氛而动,巧妙应变,相机诱导,激发创新。更何况语文学科具有多义的特点,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所以,灵动应该是语文和谐课堂的生命。
  语文课堂的灵动,首先是思维的灵动,要不泥古,不僵化,鼓励质疑,鼓励创新,不断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还有结构的灵动,语文的课堂教学犹如作文要跌宕起伏,曲折有致;方法的灵动,如对课文的讲解,可用顺讲法,可用倒讲法,也可用中间突破法;再有语言的灵动,要形象生动,抑扬顿挫。
  
  五、多元评价——语文和谐课堂的保证
  
  构建语文和谐课堂,实施多元评价是保证。要不唯本,不唯上,不唯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挑战权威,独抒己见。而不是以古板的、传统的、机械的、划一的应试标准来看待学生、要求学生。语文考题要尽可能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开放性,考虑到学生多元化的思考角度,比较客观公正地考评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评价的内容更要多元,既要重视学习成绩,也要重视思想品德;既要重视理论水平,也要重视实践创新能力。评价方法要多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通过多元评价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当然,构成语文和谐课堂的因素还有好多,本文只略举几点,抛砖引玉,以期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
  
  单位:江苏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