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作者:袁钟芳
一、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现状思考
人才的素质有着广泛的内涵,而文化与审美素质是其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美学,历来是息息相关的。它们是人文知识的主要内涵,对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优良素质,显得格外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在理工科学生中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体制造成了人才培养的严重失衡。从目前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学生的教育观念中,“见物不见人”有着广泛的市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单一,除了基本的德育教育及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外,其它的人文教学内容、教学课时难以保证;人文学科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学质量不高等。如此的现状导致理工科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人生观和世界观存在偏差,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缺乏应有的文学艺术修养,缺乏对知识的哲学思考,无法从理性的高度认识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及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最终形成学生思想不活跃,思维单一,心理素质较差,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恶果。
面对当代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学生面临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这种缺乏人文素质内容的教育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日益暴露出来。技术至上的思想使人们失去了对自我的关注,人们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导致了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泛滥。从各种媒体对在校大学生道德失衡的报道中,我们已经尝到了这一苦果,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文科学的地位和作用,而高等院校中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多么迫切和重要。
我们所言的人文素质教育所强调的是人应具有的全面的知识结构,强调促使人的认识、情感等方面全面健康地发展,并促成人的创造性发挥。它重在对人的精神、心理健康的培养,重在对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发展意识、未来意识、创造意识的培养,并为他们的生存竞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和事业境界。人文素质的教育对人才的全面发展历来显得极其重要,这既是历史的宝贵经验,又为大量现实所佐证。科学家、学者、设计师都需要很高的文化与审美素养。据统计,世界各个领域1000位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中,百分之七八十都受过良好的文学、艺术教育。这种教育对解冻思想僵化,拓展思维方式,激发创造灵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文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中国古代文学的实质内容
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两大文化系统,一是以古希腊为源头的欧美文化,一是华夏文化。这两大文化体系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可以相互对比的文化参照系。而华夏文化则包括产生于约五千年前的中国古代神话,以及相继产生的《诗经》、诸子百家散文等等。这些中国古代文化的范本,正是中国古代文学诗性的具体体现。应该说,中国古代文学最早用诗性的智慧、诗性的思维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萌芽期,它真实地记载和反映了自远古始,中华民族的哲学美学思想、民情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精神,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以看作中华民族发展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
用文学的表现方法展现哲学思想,同时文学又从哲学中吸取创造精神。中国古代文学所体现的追求和谐统一的人生智慧、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为民请命的使命意识等哲学思想,以其特有的精深智慧和博大胸怀,树立起了人类文化的高峰。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我们从中领略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孔子创导的儒家学说为主体的文化,其基本特征正是人文文化。这种人文文化与教育的浑然一体就构成了我国古代传统教育以教人学会做人为核心的特点。《论语》中言:“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已经体现了以诗文为教化手段的文学功用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学观念,形成了“文以载道”这一命题的基本雏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在《论语》中用岁寒喻乱世、事难、势衰,用松柏比君子坚贞的品德,在这里自然物成了人的道德精神的象征。我们能说这种教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无益吗?鲁迅曾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赞誉《史记》,这真是精妙之言。《史记》不仅让后人了解了中华民族早期的辉煌历史,更让我们惊叹的是司马迁“发愤著书”,重于泰山之死的伟大气魄,真实地向世人描述了作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与生存意义,以至影响到了整个古代文学的创作体系及历史发展,使之成为一脉相承的文学内涵,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以“道”为核心的文学特点与文人的治国平天下的气节观念。可以说,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教育中缺少的一面。
中国古代文学中审美观念的表达无时不在。《论语》中所谓:“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其美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以人物形象表现了各个历史阶段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风貌。如神话传说中的女娲、大禹,他们的形象以及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不朽的魅力,至今各种艺术形式中仍在表现;其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学式样(如诗歌、散文、赋、传记、小说),以及表现自然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艺术方法。具体体现为:文学作品强调内容充实为美,在多种表现形式中又追求气势,“气势”的潜隐与含藏又导致艺术的沉郁、劲健的风格之美。建安文学内容充实,气势慷慨,故被赞为建安风骨,成为一种风范。
古代文学的审美特性及标准对中国其他艺术形式也有很大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论画时常说:诗画同源。表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中文学与绘画结合的特点。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创水墨山水画一派,苏轼赞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创造出的意境一经苏轼点出,而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艺术目标、评画评诗的一条准则,从中也让我们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无穷魅力。
2.中国古代文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经典的文学内容和多样的美学特征,使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古代文学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可有下列一些重要作用:
首先,从古代文化中体验人的尊严和使命感,看到人和人格的力量。文学作品用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理想和品格、正确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正如《论语》中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修身要学诗,立身要学礼,陶冶性情要学乐)。文学是人学,即表现社会中各种人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学问,它能锻炼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从文学中能感觉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对人的素质培养是有好处的。
其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势必会调动起人们鉴赏的欲望。而鉴赏中想象、记忆、联想、思维、情感等众多心理能力的适用,谁能说不是一种创造素质的培养呢?从古代文学体会传统文化折射出的光彩,对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应该有极大的帮助。
再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美学特征,对我们今天的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不能说不是一种素质的培养内容。作品中精彩的描写、丰富的内容,对历史发展的形象承载,给我们提供了更为形象的美感,是一种愉悦和享受。没有审美感觉和审美能力的学生能说是符合现代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吗?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表现出的主要内涵和独特作用,只有在科学、系统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在观念上、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上有目标、有选择地进行,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系统把握和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让学生首先从思想上、表现形式上接受它。只有这样,理工科学生才能是真正适应现代社会、具有综合人文素质的高科技人才。
单位:北京工商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