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趣谈问候语

作者:池文清




  从小到大,“您吃了吗?”成了我听到的使用频率最高的问侯语。人们彼此见面,千人一腔的问候声:“您吃了吗?”有一次都到了夜里临睡前,还有人邂逅相遇问我:“吃了吗?”弄得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对方也很尴尬。于是我琢磨: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人见面问候语如此单调乏味、不合适宜?
  最近我翻阅了有关书籍资料,有点想明白了:问候语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国百姓几千年被饿怕了,于是把“民以食为天”作为旗帜和信条尊奉着。《汉书·郦食其传》上写:“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孔子也说:“食色,性也。”他把食摆在色之前,首位的首位,吃饭成了人生第一要义。于是乎,“人活着为了吃饭,吃饭为了活着”,成了一些人的信条。人们说话三句话离不开“吃”,比如耳朵听得起了茧子的“吃香”、“吃苦”、“吃亏”、“吃紧”、“吃官司”、“吃不准”、“吃不消”、“吃透上级精神”、“哑巴吃黄连”、“吃干饭的”、“吃饱了撑着”等等,把“吃”泛化为政治、思想、文化诸现象,无怪民“以食为天”,“有了吃就有了一切”。在吃不饱饭的年代,人们自然爱拿吃说事。
  其实“吃了吗”背后有其深层底蕴。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里,温饱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因此流行语“吃了吗?”依旧流行。那个年代除了粮票,还有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等吃的东西,全部凭票限量供应,在最困难的那几年,票证多达100多种,只剩下豆浆不要票了。是改革开放使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使人民走上了致富路,如今各种粮食、食品、副食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买什么有什么,人们再也不会为吃而发愁了,票证成了文物古董,成了老一辈讲叙给我们的“昨天的故事”,住和行正代替吃和穿成为新的消费点。
  幸好现在许多人已经意识到,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人们所关心的不再是能否吃饱,而是如何吃得好,怎样科学饮食,讲究营养摄入,因此仅用“你吃了吗”来相互问候已不合时宜了。实际上,“您好”、“早上好”、“晚安”等问候语早已在许多人群中流行开来。随着国际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国外的一些问候语也早已传入我国,并被一些人接受,“哈罗”、“嗨”……等也被相当一部分人用来问候别人。
  当“您吃了吗?”日渐衰竭、逐渐被更加符合社情民意的新问候语取代时,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社会从贫穷步入小康、走向富裕。吃的问题解决了,问候语就该改变了。否则,不但显得太俗气、陈旧,让人感到某种精神上的退化,而且还容易引起对方的误解;比如你问外宾一声:“您吃了吗?”外宾肯定理解为您准备掏腰包请他吃饭。特别是当丰富多彩的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泡吧”、“网恋”、“蹦迪”、“酷”、“忽悠”……等几千条新词汇融入我们的生活时,千篇一律的“吃了吗?”就更显得单调乏味了。
  今天,在时间节奏空前加快、人们行色匆匆的见面一瞬间,彼此没有时间对话的情况下,索性简化一下,不妨学学西方人打招呼的祝福语:清晨见面时道一声“早安”,晚间见面道一声“晚安”,餐桌上说一句“祝你好胃口”,临睡前说一句“祝你睡个好觉”,对方临走前祝一声“走好”、“交好运”;如果连说话的机会也没有时,微笑点头、招手、拱手,也能起到问候语的作用。如此打招呼,既简便又轻松、不失礼,又无需对方回答,省时省力两相宜,且不更好。
  当然,“您吃了吗?”问候语不是一概取消,而应当用在你诚心诚意准备掏腰包请人家饱餐一顿时。特别是当公款吃喝风久禁不止、用公款胡吃海喝,每年要消耗掉千百亿元时,减少流行语中的“吃”字,也许有利于转移消费热点。
  礼貌根植于社会生活。问候语虽然在形式上显得短小精悍,却具有显著的社会生活特征,它的变化发展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体现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轨迹。
  
  单位:广东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