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语文学习与人才素质
作者:陈伟红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经济、社会正日新月异高速地发展着,吸引着全球的目光,中国与世界的接轨正变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地球人、地球村”的主流概念对人才的需求与培养就显得尤为现实、紧迫而重要。我们别无选择,必须扬弃过去人才培养的旧有模式,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塑造出全新的符合当代潮流发展的人才及人才培养模式。
从总的方面来说,二十一世纪的优秀、合格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1、多学科、跨行业、立体面的“复合型人才”素质;
2、自强自力、自我更新的“创新能力”素质;
3、“可持续发展能力”素质。
满足以上三项素质的人才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长时期的培养与教育,而中学教育作为人才金字塔培养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就必须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教师点点滴滴知识养分的输送,逐渐塑造或培养学生具备当代社会人才素质的雏形或基础。下面就从语文学科的教学方面,着重谈谈语文学习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中学语文能学到什么
不得不承认,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及应试教育体系双重大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学常被质疑:读好与否参加考试不就是那个分数?虽说社会不如前些年那样大力鼓吹“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观点,但起码也普遍地认定这个专业绝不可能发财。受之影响,学生嘛,当然就剩不了多少人愿意选择语文兴趣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这种处境,难免内心尴尬却又引人深思,难道语文学习与21世纪的人才需求渐行渐远?
对此,个人作为长期从事基层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名老师,以自己的体验和观察,不会苟同这种观点。千百年来,人类的思想、观点、知识、经验和感悟,大多是通过书籍代代传承的,打下良好的国文或语文基础,是中华儿女通览及吸纳中华文化思想精髓、承接前人知识、经验,自我感悟、自我创新的必经之路。归纳地讲,在中学阶段进行国文或语文的学习:
1、可以完好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行;2、可培养并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立体思维能力;3、可培养学生产生大智慧;4、可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欣赏水平;5、可培养学生的批判与超越意识。
那么,以上这五点的学习收获能证明这是当代社会人才必须的素质储备吗?
二、语文学习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无障碍链接
可以说,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中,书本知识的传输无处不在,点点滴滴浸透在学生未来能力的培养上,以应对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语文学习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读一读神话传说吧。这是人类童年时期的神话思维,是先民掌握世界的方式,更是他们为后代子孙描画的科技蓝图,神奇的《嫦娥奔月》寄托多少代人对月亮的神往,风调雨顺也不再是老百姓良好的愿望,不再是文学作品中神的化身,当今有云“一切均有可能”,当我们沉浸于神话传说的美妙时,不知不觉也为自己预留了一个想象的尝试。
背一背唐诗宋词吧。通过合理的想象,学生才能丰富原有的意象,补充“象外之象”组合出完整的画面、生动的故事。
马致远那幅天涯羁旅图——《天净沙·秋思》,画面上一片虚空,给人极其广阔的立体想象空间。学生可反复朗读,发挥想象,补充形象,增加细节,涂抹颜色,填补空白,还原并丰富画面的内容——断肠人在天涯。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笔下那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既让人惊叹于李白虚拟与想象的奇特,又使学生想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黑格尔在《美学》这一著作中认为:“一般来说,有这种才能(幻想力)的人一遇到心中有什么观念、有什么启发他、鼓励他,他就马上把它化为一个形象、一幅素描、一曲乐调或一首诗”,语文教学一个个字词、一首首诗词、一篇篇美文是想象的催化剂。
链接:学生的这种想象能力、立体思维能力——链接——立体面的“复合型人才”素质要求
(二)语文学习能让学生养成逆向思维、超越的习惯
1、看一看成语与俗语
历经千年锻炼的成语、俗语,历经千年锻炼,句有定型,语有定义,语文教学中用思辨的目光重新审视,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逆向——当局者未必就清(当局者亲身参与实践,未必就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旁观者未必就清(旁观者置身局外,未必能看清事物的真相);例如:酒香不怕巷子深,逆向——酒香也怕巷子深(产品质量固然重要,广告宣传也不可缺少)。例如,谈狼色变,逆向——与狼共舞(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提高、壮大)。
2、改一改诗词与名句
例如,新编《木兰诗》:“昨夜见通知,录取在北方;学费六千整,外加吃住行。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家庭收入少,学费很头痛。”新编《明月何时有》:“人有悲欢离合,试题难易结合,满分却难合,但愿人长久,社会做贡献。”
以上例举两个新编给单独的生活一点调味,或者就成了全场焦点,成功之处还不是语文练习中思维锻炼的活灵活现吗?
链接:学生养成逆向思维、超越的习惯——链接——自我更新的“创新能力”素质要求
(三)语文学习能让学生养成批判与超越意识
一生读李密《陈情表》“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道出“忠”与“孝”之间难以选择,该生说非也。一是,李密以超众的才华和能力得到了皇上的重视,皇上三番五次下诏邀他出仕尽忠;二是李密之所以未敢出仕源于自己的虚荣心,李密是尽孝典范,他舍不得丢掉自己十分看重的名誉。
一生读《鸿门宴》时认为“刘邦实为小人”,理由为刘邦初入咸阳失声喊道,“大丈夫生于世,当如是也”。可见贪婪;刘邦又与项羽套近乎约为“婚姻”;刘邦回营“立诛无伤”;即使最后,刘邦也趁项羽欲归江东之机,大起人马,迫项羽自灭……该生认为这些足见这是此类小人才做得出。
学生在阅读文本中的种种质疑大胆地用超乎常规的思考方式来评点文本,这难道不算语文课中燃起的创新思维火花吗?
链接:学生养成批判与超越意识——链接——自我更新的“创新能力”素质要求
(四)语文学习能使学生的人格更健全
语文绝非只是工具性的学科。古人就言“诗言志,歌咏言”,语文教材浓缩了中华民族审美史、情感史,是滋润我们干涸心田的汩汩清泉。朱光潜先生《朝抵抗力最大路径走》、毕淑敏《我很重要》、王海桐《北大是我美丽而羞涩的梦》、韩愈《祭十二郎文》、司马迁《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举不胜数,经典著作,美文时文哪一篇不是让学生树大志、塑人格、陶性情的佳作?语文将在创新能力培养时以培养健全人格作为最有力的支撑。
社会的发展、进步,要求人们必须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磨练高尚的人格情操作为内在的精神动力,才能在经济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坚持自己的目标、持之以恒地努力拼搏以实现人生的价值。这种良好人格的培养,不是当代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人才所必需的吗?
链接:学生健全的人格——链接——“可持续发展能力”素质要求
(五)语文学习能使学生产生大智慧
人们常常误以为学生需要的是一些小聪明,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一个优秀的人才更需要的是大智慧。例如,当人类回归资源危机,终于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时,孟子则在两千年前就做出了“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进山林”的朴素描述;当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困扰人类,人类尝够了大自然惩罚的苦果,终于就“只有一个地球”达成共识时,中华民族却早已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世界模式。语文课本还有许许多多大智慧,有大智慧的人必能高瞻远瞩,抓紧时代的命脉为人类发展来创造与发明。
链接:学生的大智慧——链接——“复合型人才”、“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论述并不表示忽略了其他学科对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每当夜深人静,《大学》、《论语》、《诗经》等流传千古的名句朗朗上口时,我禁不住一次又一次地反复梳理这博大精深、我所深爱的语文教学到底对人才培养的价值何在?当再一次细细品味已看了上百遍的《迪士尼动画》,当一次次沉醉于电影院欣赏众多好莱坞大片时,从心底里油然而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借此文我们完全有理由理直气壮地说: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培养,语文功不可没。
单位:广东广州市89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