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文言文美文如何美教
作者:贺剑英
有道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倘若我们教师能在教学方法上“出谋划策”,将文言文教出“美味”,那么我们的学生自然就能“美美”地学,“美美”地学自然就能学得“美”。那么怎样才能让文言文教出“美味”,让学生在乐学的基础上,不仅能品味其美的语言,而且能领悟其深刻的思想,从中得到更多的启迪、更大的收获呢?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归纳出了以下五招。
一、读出美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诵读法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有效一招已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关注。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文言文的语言大多讲究韵律。比如《爱莲说》、《陋室铭》、《与朱元思书》等等都极富音乐美和情韵美,我们教师可利用文言文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从朗读的节奏、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加以指导,让他们掌握朗读的方法,从朗读中感受文言文优美的语言,从而心生爱意,愿读文言文。当然,如果我们能给学生作声情并茂的范读,结合文章内容给学生的朗读配上音乐,配上画面的话,激趣的效果将更为明显。需要指出的是诵读要与理解文意密切结合,要与理清思路融为一体,这样方能真正读出文章的“美味”,同时也有助于灵活记诵。
二、演出美味
被选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有不少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动作传神。根据此类文章的特点,可鼓励学生将故事搬上“舞台”,在自编自演的活动过程中,掌握字词含义,理解内容,把握人物思想性格。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晏子使楚》、《扁鹊见蔡桓公》等就可运用此法,让学生通过表演进入“人物美”的长廊,通过表演去结识有自知之明、爱国而善谏的邹忌,机智善辩的晏婴,医术高、医德好的扁鹊……实践证明,这种“表演”形式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同时还有助于学生记背课文,可谓一举多得。
三、讲出美味
这里的“讲”不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对文言文的串讲,不顾学生接受与否的阐释,而是指由学生充当主角的“美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有些写作的背景就是一则难忘的故事,有些作者的生平就是一首凄美的悲歌,有些与文章相关的材料就是一段历史的传奇。比如在学《小石潭记》、《醉翁亭记》、《陋室铭》、《饮酒》时不妨让学生先搜集写作的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生平,探究作者心境,在课前作生动讲述,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学会走进作品,学会与作者同喜同悲,共乐共怒,从而对作品的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能更投入地学习。又如在学《晏子使楚》、《出师表》、《鸿门宴》时,不妨让学生先找来晏婴因矮受辱、诸葛亮七擒孟获、霸王别姬、破釜沉舟等故事,在学习过程中适时穿插,既可拓宽学生视野,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丰富人物形象,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四、评出美味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享受审美乐趣。”能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这种美融合了文字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如何让学生领略个中之美呢?除了教师的“传递”外,我们还完全可以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放手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对文章“评头论足”,在对词、句、人、事、景的评点中,在对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的评点中,评出作品之美,欣赏作品之美。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就可巧妙创设情境,让学生评点文章用语,评点渔人品行,评点作者理想,评点作品价值,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审美愉悦。
五、创出美味
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还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也许有人认为在文言文教学这档“传统节目”中,很难唱响“创新”这出“戏”,其实只要我们教师勤于思考,善于挖掘,就能在文言文教学中找到许多进行创造性阅读的契机。比如学习《愚公移山》一文,可让学生设想“假如我是愚公”,如何解决“大山挡道”的难题;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可让学生逆向思考“顺境能否出人才”的问题,并展开辩论;学习《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可巧设情境:如何开发利用这些旅游资源,(或如何当个出色导游,向游客介绍景点特色)……一句话,让学生超越文本,大胆尝“新”。这样不只给原本凝滞呆板的文言文教学注入了活力,创出了“美味”,更重要的是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当然,提倡“美教”文言文,并不是对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法的全盘否定,而是说我们应在兼收并蓄有效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给文言文这道“大餐”加进最合适的调味剂,精心烹调,调出“美味”,让学生爱“吃”,多“吃”,进而吸收其丰富的“营养”,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单位:江苏常州武进区牛塘初中